腕踝針療法

醫療技術名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n huái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參考

Carpus and ankle acupuncture

3 概述

腕踝針療法針刺療法之一。指針刺腕關節或踝關節上方特定刺激點(腕部、踝部各有六個刺激點)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60年代在應用電刺激療法基礎上,與傳統針刺療法相結合而逐步創立的一種新療法。於1976年首見報道。腕踝針療法具有進針點少、安全無痛、操作簡單、治療範圍廣等特點,病人容易接受,便於推廣和應用。針刺時於選好的刺激點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進行手法操作,亦不須出現針感留針半小時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爲一療程。主要用於神經疼痛及某些功能性疾患,如頭痛牙痛關節痛,腰腿痛月經痛,失眠哮喘,過敏性腸炎神經衰弱皮膚瘙癢等。它把病症表現的部位歸納在身體兩側的6個區域內。區域是沿人體的縱橫排列的,以前、後正中線爲標線,將身體兩側由前向後劃分爲6個縱行區,其中1、2、3區在頭、頸,軀幹和上下肢的陰面,4、5、6區在其陽面。按照分區查明病症所在的區域,即可在腕、踝部位選取相應的進針點。腕部和踝部各有6個點(見圖),分剛代表上下6個區。對於橫膈線以上部位的病症,選腕部進針點;橫隔線以下部位的病症,選踝部進針點。針刺的方法是沿皮下淺刺,針與皮膚呈30°角,其深度一般爲1.5寸。針刺方向一般向上,若病變在手足部則向下針刺。針刺時不宜捻鍼,應避免病人出現酸、麻、脹、重、痛的感覺,不以“針感”或“得氣”爲針刺要求。若病人有酸、痛等感覺,或進針後原有症狀沒有明顯改善,應及時調針。

4 適應

適應證有各類痛症、結膜炎鼻炎咽炎氣喘肩周炎扭傷遺尿皮膚瘙癢、癔病等。

5 禁忌症

無絕對禁忌證。

6 操作方法

1.採用5cm長的30號毫針

2.患者坐位臥位,針踝部時以臥位較好,放鬆肌肉

3.首先詳問病史,症狀爲局部時,通過檢查儘可能確定部位,如有疼痛,要檢查有無壓痛點,並觀察患者壓痛點反應,將症狀按區歸納

4.按症狀所在區選取同名進針點。有全身性症狀瘙癢症蕁麻疹)或不能定位症狀盜汗失眠癔病精神障礙)時,進針點取兩腕。針刺方向病端,通常朝近心端,病若在腕踝以下,朝遠心端。

5.找準進針點,局部用75%乙醇消毒針尖刺入皮膚時,針體與皮膚呈30°,刺過皮膚後,將針貼近皮膚順縱線沿皮下進針,要求表淺、松,不引起酸、麻、脹、重、痛感覺。刺入長度成人約4cm,兒童可稍減。留針30-60min,出針時迅速拔出,用無菌棉球壓針眼,以防出血

6.視病情決定治療次數,一般隔日針1次,急性病可每日針1-2次,需多次治療時,以10次爲1療程,慢性病可酌情延長。

7 注意事項

1.針刺局部若有較粗血管炎症外傷或針朝遠心端刺時,進針點須沿縱線適當移位。

2.針體偏斜或刺入深層,常會影響療效,可行調針,即將針尖退到皮下後調整針尖方向,再刺入時要注意刺在皮下,勿刺到皮內。

3.進針後,針刺局部應無針感,肢體功能活動正常。

4.如有暈針,處理同體針療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