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虛寒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ài yīn xū hán

2 英文參考

Taiyin deficient col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太陰虛寒病機傷寒太陰病的病理變化[1]。指中焦陽氣受損,病從寒化,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2] 。因病在三陽之時,治療不當,損傷脾陽邪氣內陷太陰或平素脾陽不足而感受寒溼寒溼直犯脾陽,致脾陽虛寒,溼困中焦,升降失司,清陽不升寒溼下注[2]。臨牀表現見腹滿腹痛嘔吐,納差,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遲[2]。《傷寒論·辨太陰病脈並治》:“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治用四逆湯溫中散寒健脾燥溼[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