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丁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sān dīng

2 英文參考

thirteen kinds of furuncle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十三丁中醫病名。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丁與疔通。即一曰麻子丁,二曰石丁,三曰雄丁,四曰雌丁,五曰火丁,六曰爛丁,七曰三十六丁,八曰蛇眼丁,九曰鹽膚丁,十曰水洗丁,十一曰刀鐮丁,十二曰浮漚丁,十三曰牛拘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此十三種丁,初起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大重者則嘔逆嘔逆者難治[1]

4 麻子丁

麻子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患處肉上起頭,大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2],治見疔瘡條。

5 石丁

石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患處皮肉相連,色烏黑如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疼[3]

6 雄丁

雄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疔皰黑似灸瘡,大如錢孔,形高,四畔皰漿色赤黃[4]

7 雌丁

雌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瘡頭稍黃,向裹黶亦似灸瘡,四畔皰漿起,中心凹色赤,大如錢孔[5]

8 火丁

火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丁同“療”,火丁十三丁之一,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靨,四邊有皰漿,又如赤粟米[6]

9 爛丁

爛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由皮膚破損染毒溼熱火毒蘊蒸肌膚而發,多見手足部。初起患處脹痛呈暗紅色,迅速蔓延成片,繼則疼痛劇烈,患肢水腫,出現水泡,潰後出現淡棕色漿水,皮肉腐爛,周圍轉爲紫黑色,瘡面略呈凹形。重證可伴高熱頭痛神昏譫語。治宜清熱解毒利溼,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妙丸合方化裁。初起皮色暗者,以玉露散外敷;如皮色紫黑,可用蟾酥合劑蟾酥餅塗敷患處。腐去以生肌散生肌玉紅膏蓋貼收口。若身熱不退,神昏,或患處腐爛繼續蔓延者,逆證,爲毒邪走竄內攻。參見療瘡走黃條。宜中西醫結合治療。類似氣性壞疽[7]

10 三十六丁

三十六丁,“丁”即“疔”。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黑皰、亂疔、滿天星滿天星疔腎疔十三丁之一。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周赤色,初生少,其頭逐日增多,數越多,證情越重,若滿三十六則危。宜早治[8]

11 蛇眼疔

病名。即指疔

12 鹽膚丁

鹽膚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狀大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頭如粟粒[9]

13 水洗丁

水洗丁,出《備急幹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狀如錢形,大小錢孔,瘡頭白裏黑靨,汁出中硬[10]

14 刀鐮丁

刀鐮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爲十三丁之一。該疔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餘,肉色紫黑如燒灼。宜用生礬三錢,蔥白七根,共搗爛作七塊,蔥湯逐塊送服,蓋暖取汗,汗出爲度。忌用刀刺,亦可用芭蕉根搗敷之[11]

15 浮漚丁

浮漚丁十三丁之一。《備急於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二曰浮漚丁,其狀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黑處刺不痛,內黃處刺之則痛。”[12]

16 牛拘丁

牛拘丁,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狀肉色皰起,掐不破,痛癢不顯。不治亦無危險[13]

17 十三丁的治療

外科精義》捲上:“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是也。”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而得名。或因飲食不節或不潔,或外感風邪火毒,或外傷感毒而發;多發於顏面,其次爲四肢軀幹。發病急,變化:快,初起如粟,堅硬根深,繼則焮紅發熱,腫勢漸增,疼痛劇烈,待膿潰療根出,則腫消痛止而愈,若處理不當,或熱毒太盛,易致走黃內治清熱解毒,服五味消毒飲消疔簡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黃連解毒湯解毒大青湯;若潰後餘番未盡,五心煩熱者,宜服人蔘清神湯,若出膿之時氣虛者,宜服內託安神散外治煙油膏f旱菸管油)厚敷疔瘡四周,留頭,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豬膽汁與雄黃、京墨、薑汁混合外敷疔瘡四周;或用蓖麻字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搗爛用飯和爲餅貼之,可拔療毒;亦可外敷黃連軟膏玉露膏等;若成膿則可用五五丹八將丹撒瘡口,以提膿去腐《面部忌用升丹製劑,腐去則用生肌玉紅膏生肌散以收口[14]

1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13.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91.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87.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6.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2.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74.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6.
  11.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
  12.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96.
  13.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4.
  14.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

治療十三丁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