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陰虛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wèi yīn xū

2 英文參考

yi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脾胃陰虛病機, 胃陰虛脾陰虛綜合病機[1]。指脾胃陰液不足,失其濡潤,受納運化功能減退,並虛熱內擾的病理變化[2] 。脾與胃相表裏,同主後天水谷營養生化,故胃陰虛常引致脾陰亦虛,出現脾胃陰虛[2]

參見胃陰虛脾陰虛

胃陰虛又稱胃陰不足[3]。見《類證治裁·脾胃》。即胃的陰液不足所表現的症候[4]。指胃中陰液不足,失於濡潤,胃氣不降,並虛熱內擾的病理變化[4]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胃熱胃火熾盛,或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熱病後期陰液未復所致[4][4]。症見胃脘隱痛飢不欲食、或吞嚥不利、口乾脣燥喜飲、嘈雜、食後胸膈痞阻、大便乾結,甚則乾嘔呃逆舌紅中心幹、少苔、或舌光幹絳、脈細數等[4]。治宜滋養胃陰[4]。《溫病條辨·中焦篇》:“陽明溫病,下後汗出,當復其陰,益胃湯主之(注:此陰指胃陰而言)。”《臨證指南醫案·脾胃》:“知飢少納,胃陰傷也。麥冬、川斛、桑葉茯神、蔗漿”等藥均可選用。

脾陰虛脾陰虧虛,失於濡養,散精不足,運化失常的病理變化[4] 。脾胃爲後天之本人體各部的濡養,有賴脾氣散精輸布。若胃陰虛,或脾虛不運,陽損及陰,或飲食營養不足,均可使脾氣散精無源而致本證[5]。臨牀表現多有胃陰虛症狀,並見飢不欲食肌肉消瘦,體倦乏力[5]。多見於各類營養不良[5]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1.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