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清 周學海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論嚏

《金匱》痰飲篇曰∶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徐注曰∶肝與少陽膽爲表裏,所以主半表半里者,水氣乘之,陰寒內束,故少陽氣上出,衝擊而嚏,如傷風然。喻注曰∶火氣沖鼻,故嚏也。按《內經》腎主嚏,故凡太陽傷寒寒氣深入,隨督入腦,爲熱所擊,則嚏矣。太陽與督,即少陰之部也,其脈皆與腦通。嚏者,寒熱相激,逐於脈中,致脈內作癢,癢即突出。徐曰寒束,喻曰火衝,其義一也,惟不言肝腎相通,而牽說少陽,殊屬無稽。夫肝水見嚏者,肝寒感於腎也。且嚏之來路有二∶因寒束肺竅,熱氣撩於肺中而上衝者,其氣發於胸中,上過上之內,而下出於鼻也;因寒束督脈熱氣激於脊膂而上衝者,其氣起於腰俞循脊上出腦頂之巔,而下出於鼻也。一縷寒邪,孤行氣脈,而不爲正氣所容,故衝擊而出也。本屬微邪,不足爲病,然見有早起,必嚏數十次,無間寒暑,而寒天較甚,婦人妊娠尤爲有礙,此不得爲微邪矣。治法宜仿肝水例,宣達肝與膀胱之陽,與肺氣相接,使水邪下伏,宿寒外攘,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