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麻風

耳鼻喉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bí yān hóu má fēng

2 英文參考

otorhinolarygologic leprosy

otorhinolaryngologic leprosy

3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4 疾病概述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傳染病,以侵犯皮膚、粘膜及周圍神經爲主,亦可累及深部組織器官麻風桿菌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本病既不胎傳,也不遺傳

臨牀表現: 1、 鼻部麻風,病變早期侵襲毛囊,鼻前庭鼻毛脫落,發生潰瘍鼻中隔和鼻粘膜下有結節浸潤,繼而糜爛,可導致瘢痕性粘連。晚期因鼻腔乾燥結痂而出現萎縮。前鼻孔發生狹窄。鼻粘膜蒼白增厚,分泌物增多,可有膿涕、鼻出血,但患者不覺疼痛。2、咽部麻風。咽部粘膜或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節性浸潤,粘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浸潤患者反射消失,開放鼻音,但不覺疼痛。3、喉部麻風,早期呈卡他性炎症,以後發生浸潤結節潰瘍,最後形成瘢痕檢查可見會厭充血或蒼白、增厚、捲曲變形,甚至殘缺。可出現聲調改變,慢性呼吸喉喘鳴。4、耳部麻風,初起時有耳部灼熱感,發癢,繼之發生麻風

治療:以全身抗麻風療法爲主,輔以耳鼻咽喉各部的局部對症治療

5 疾病描述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傳染病,經侵犯皮膚、粘膜及周圍神經爲主,亦可累及深部組織器官麻風桿菌主要是特別破損的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本病既不胎傳,也不遺傳

6 症狀體徵

1、鼻部麻風 此乃麻風病最早發生的病變,有時在出現全身性臨牀體徵之前,鼻分泌物塗片中可查到麻風桿菌,故傳染性很強。病變早期侵襲毛囊,鼻前庭鼻毛脫落,發生潰瘍鼻中隔鼻甲粘膜下有結節浸潤,繼而糜爛,可導致瘢痕性粘連。晚期因粘膜腺體萎縮鼻腔乾燥結痂而出現萎縮,病變向深層發展,破壞鼻中隔軟骨,多於其前部發生穿孔,鼻小柱常被破壞,鼻尖下塌貼近上脣,易與萎縮性鼻炎梅毒所致的鞍鼻區別,鼻竇亦可受累、破壞、前鼻孔發生狹窄,鼻粘膜蒼白增厚,分泌物增多,可有膿涕、鼻出血,但患者不覺疼痛

2、咽部麻風較少見,多爲鼻部瘤型麻風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階段咽部粘膜可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結節浸潤,粘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浸潤,病變破壞所致的缺損瘢痕常呈放射狀,患者反射消失,開放性鼻音,但不覺疼痛

3、喉部麻風 亦較少見,多繼發於鼻及咽部麻風,好發於會厭根部、杓狀會厭劈、杓間區及室帶等處,早期呈卡他性炎症,以後發生浸潤結節潰瘍,最後形成瘢痕檢查可見會厭充血或蒼白,增厚、捲曲變形,甚至殘缺,可出現聲調改變,慢性呼吸困難和喉喘鳴

4、耳部麻風 爲全身性皮麻風的局部表現,多發生耳廓耳屏,很少侵及外耳道,中耳及內耳尚未見及發生麻風病變的報道,外耳麻風初起時爲皮膚結節,可發展爲瘤樣,,亦可形成潰瘍瘢痕,導致組織缺損,初起時有耳部灼熱感,發癢,繼之發生麻風。 耳大神經可因麻風病變侵犯而增厚粗大面神經可因病變侵犯刺激發生痙攣,亦可因病變壓迫出新周圍性面癱,痙攣與面癱同時出現是麻風面癱的特徵。

7 疾病病因

麻風桿菌感染引起。

8 病理生理

1、鼻部麻風: 病變早期侵襲毛囊,鼻前庭鼻毛脫落,發生潰瘍鼻中隔鼻甲粘膜下有結節浸潤,繼而糜爛,可導致瘢痕性粘連。 晚期因粘膜腺體萎縮鼻腔乾燥結痂而出現萎縮,病變向深層發展,破壞鼻中隔軟骨,多於其前部發生穿孔,鼻小柱常被破壞,鼻尖下塌貼近上脣,易與萎縮性鼻炎梅毒所致的鞍鼻區別,鼻竇亦可受累、破壞、前鼻孔發生狹窄,鼻粘膜蒼白增厚,分泌物增多,可有膿涕、鼻出血,但患者不覺疼痛

2、咽部麻風:多爲鼻部瘤型麻風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階段咽部粘膜可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結節浸潤,粘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浸潤,病變破壞所致的缺損瘢痕常呈放射狀,患者反射消失,開放性鼻音,但不覺疼痛

3、喉部麻風 :多繼發於鼻及咽部麻風,好發於會厭根部、杓狀會厭劈、杓間區及室帶等處,早期呈卡他性炎症,以後發生浸潤結節潰瘍,最後形成瘢痕檢查可見會厭充血或蒼白,增厚、捲曲變形,甚至殘缺,可出現聲調改變,慢性呼吸困難和喉喘鳴

4、耳部麻風外耳麻風初起時爲皮膚結節,可發展爲瘤樣,,亦可形成潰瘍瘢痕,導致組織缺損,初起時有耳部灼熱感,發癢,繼之發生麻風。耳大神經可因麻風病變侵犯而增厚粗大面神經可因病變侵犯刺激發生痙攣,亦可因病變壓迫出新周圍性面癱,痙攣與面癱同時出現是麻風面癱的特徵。

9 診斷檢查

根據麻風病接觸史、慢性病程,全身皮膚,粘膜或周圍神經損害,在病變部位取分泌物或活提組織檢查,找到麻風桿菌即可確診,晚期麻風須與結核梅毒相鑑別。

10 治療方案

以全身抗麻風療法爲主,輔以耳鼻咽喉各部的局部對症治療

11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

12 相關出處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第6版)

治療耳鼻咽喉麻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