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接骨丹

活血止血 中藥材 活血止痛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jiē gǔ dān

2 《雲南中草藥》·大接骨丹

大接骨丹中藥名,出自《雲南中草藥》。[1]

2.1 別名

水冬瓜[1]

2.2 來源及產地

山茱萸科植物角葉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Oliv.或齒葉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var.intermedia(Harms)Hu的根、葉、花。分佈四川、貴州、雲南等地[1]

2.3 性味

苦、辛,平[1]

2.4 功能主治

祛風利溼,活血行瘀。治風溼關節痛,血瘀經閉產後腰痛,慢性腸炎腹瀉。煎服:9~15g。搗敷治骨折跌打損傷[1]

3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大接骨丹

大接骨丹中藥名,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即《雲南中草藥》記載的金剛散之別名[1]

3.1 別名

紅內消、赤葛、綠葡萄見腫消大接骨丹[2]

3.2 來源及產地

葡萄科植物三裂葉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Franch.) Planch.的根或根皮。分佈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2]

3.3 性味

辛、平[2]

3.4 功能主治

活血,鎮痛,止血[2]

1.治外傷腫痛,風溼痹痛,胃痛腸炎痢疾便血崩漏白帶。煎服:9~15g[2]

2.治骨折,癰腫,搗敷;外傷出血,研末撒;水火燙傷,研粉,雞蛋清調敷[2]

4 全國中草藥彙編》·大接骨丹

4.1 拼音名

Dà Jiē Gǔ Dān

4.2 別名

水冬瓜接骨丹、叨裏木

4.3 來源

山茱萸(叨裏木科)鞘柄木屬植物裂葉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齒裂鞘柄木T. angulata Oliv. var. intermedia(Harms ex Diels)Hu 及鞘柄木T. tiliifolia (Wall.)DC.,以根皮、葉及花入藥。根及葉全年可採,剝取根皮,洗淨曬乾或鮮用。鮮用最佳。夏季採花,陰乾

4.4 性味

苦、辛,溫。

4.5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祛風利溼。根皮、葉:用於風溼關節痛,產後腰痛,慢性腸炎腹瀉;外用治骨折跌打損傷。花:治血瘀經閉

4.6 用法用量

根皮、葉3~5錢;外用適量,鮮根皮搗爛敷患處。花每用5錢。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大接骨丹

5.1 出處

出自《雲南中草藥

5.2 拼音名

Dà Jiē Gǔ Dān

5.3 英文名

Root or flower of Toothedleaf Torricellia

5.4 別名

水冬瓜木、清明花、接骨丹接骨草樹、水冬瓜、水五加

5.5 來源

藥材基源:爲山茱萸科植物有齒鞘柄木的根、根皮、樹皮及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var.intermedia(Harms) Hu[T.inetrmedia Harms ex Diels]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5.6 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樹皮灰色;老枝黃灰色,有長橢圓形皮孔及半環形的葉痕。葉互生;葉柄長約5cm,基部擴大成鞘包於枝上;葉片膜質或紙質,闊卵形或近於圓形,長6-15cm,寬5-15cm,有裂片5-7,裂片的邊緣有齒牙狀鋸齒,掌狀脈5-7條,達於葉緣,在兩面均凸起。總狀圓錐花序頂生,下垂,雄花序長5-30cm,密被短柔毛;雄花的花萼管倒圓錐形,裂片5;花瓣5,長圓披針形,先端鉤狀內彎;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盤墊狀,圓形,中間有3枚退化花柱;花梗纖細,近基部有2枚長披針形的小苞片;雌花序較長,常達35cm;花萼管狀鐘形,裂片5,披針形,無花瓣及雄蕊子房倒卵形,3室,與花萼管合生;花梗細圓柱形,有小苞片3。果實核果狀,卵形,直徑4mm,藥柱宿存。花期4月,果期6月。

5.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800m的林下。

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5.8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5.9 功能主治

活血舒筋;祛風利溼。主跌打瘀腫;筋傷骨折閉經風溼痹痛;胃痛腹痛泄瀉水腫

5.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呀研末調敷。

5.11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根:搗爛外敷,消傷腫,接骨浸酒內服,可舒筋活血。2.《貴州草藥》:根皮、花、葉:調血,接骨,補虛,解熱,平喘。治骨折,婦女幹血癆扁桃腺炎,哮喘跌打損傷

5.12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