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槐花

清炒法 中藥飲片 炒法 中藥學 中藥炮製學 炒黃 中藥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o huái huā

2 英文參考

stir-baked FLOS SOPHORA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炒槐花槐花炮製品。槐花的炒法宋代已有,見《太平聖惠方》等。槐花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乾燥花及花蕾[1]炒槐花外表深黃色[1]炒槐花較之生品苦寒之性緩和,有殺酶保苷的作用[1]。其清熱涼血作用次於生品[1]

4 炒槐花炮製方法

宋代有微炒(《太平聖惠方》)、炒黃黑色(《蘇沈良方》)、炒焦(《史載之方》)、麩炒(《聖濟總錄》)、地黃汁炒(《產育寶慶集》)[1]

明代增加了燒灰存性(《濟陰綱目》)、酒浸炒(《炮炙大法》)[1]。同時還論述了炮製作用,如“若止血炒黑”(《炮炙大法》);“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炒研服,涼大腸炒香”(《本草原始》)[1]

清代多沿用炒法[1]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炒黃、炒炭[1]

槐花的製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枝梗,篩去灰屑[1]

炒槐花炮製方法:取淨槐花,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1]

5 炒槐花性狀

槐花皺縮而捲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花瓣黃色或黃白色,體輕[1]。味微苦[1]。花蕾(槐米)卵圓形或橢圓形[1]。花萼黃綠色,上方爲未開放的黃白色花瓣,內呈黃褐色[1]。質輕[1]。味微苦澀[1]

炒槐花外表深黃色[1]

6 槐花性味歸經

槐花味苦,性微寒[1]。歸肝、大腸經[1]

7 槐花的功效與主治

槐花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功能[1]。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槐花生品以清肝瀉火清熱涼血見長[1]。多用於血熱妄行肝熱目赤頭痛眩暈,瘡毒腫痛[1]。如治療腸胃溼熱,脹滿下血槐花散(《丹溪心法》);治楊梅瘡下疳槐花蕊(《新方八陣》);治肝陽眩暈頭痛(如高血壓),可單用煎水代茶飲,或與豨薟草鉤藤等合用(《中藥臨證應用》[1]

炒槐花苦寒之性緩和,有殺酶保苷的作用[1]。其清熱涼血作用次於生品[1]

槐花炭清熱涼血作用極弱,澀性增加,以涼血止血力勝[1]。用於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瘡出血出血[1]。如治久痢出血不止,無腹痛裏急後重症狀槐花散(《潔古家珍》)[1]

8 炒槐花炮製作用

槐花生品以清肝瀉火清熱涼血見長[1]。多用於血熱妄行肝熱目赤頭痛眩暈,瘡毒腫痛[1]。如治療腸胃溼熱,脹滿下血槐花散(《丹溪心法》);治楊梅瘡下疳槐花蕊(《新方八陣》);治肝陽眩暈頭痛(如高血壓),可單用煎水代茶飲,或與豨薟草鉤藤等合用(《中藥臨證應用》[1]

炒槐花苦寒之性緩和,有殺酶保苷的作用[1]。其清熱涼血作用次於生品[1]

9 槐花炮製研究

本品主要含蘆丁(Rutin),槐花米甲、乙、丙素(Sophorin A、B、C),槲皮素,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槐花皁苷Ⅰ、Ⅱ、Ⅲ(Kaikasaponin Ⅰ、Ⅱ、Ⅲ)等[1]

關於槐米炮製研究,國內外都做了很多工作[1]。炒槐米的主要作用是殺酶保苷,因爲溫度不高,時間不長,所以破壞了酶,保存了苷,一般炒後蘆丁含量略有增加[1]。若溫度增高,時間增長,蘆丁的含量則隨之降低[1]

槐米炒炭止血作用增強是肯定的,可爲什麼能增強呢?過去一直認爲是鞣質增加而止血作用增強,並有蘆丁轉化爲鞣質之說[1]。但後來發現鞣質降低止血作用也增強,遂又深入研究[1]歸納起來槐米炭的止血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鞣質增加而止血  鞣質本身就有收斂止血作用槐米炒炭鞣質含量增加,一般在190℃時可使鞣質增加達到高峯,外觀褐色,只有炒焦的程度[1]

2.槲皮素增加而止血  後來發現正常炒炭鞣質降低止血作用也很好[1]。研究首次發現槲皮素有止血作用,經含量測定,槲皮素確實有增加,國外學者測定炒炭品是生品的1.5倍,國內學者測定炒炭品是生品的3倍或10倍[1]槲皮素的增加是肯定的[1]。由此解釋了槐米炒炭鞣質降低止血作用也增強的原因[1]

3.異鼠李素降低而止血  在研究槐米炭中槲皮止血的同時發現,總有一種干擾物質,對抗槲皮素的止血作用,經進一步跟蹤分離,發現這種抗止血成分是異鼠李[1]炒炭後異鼠李素的含量幾乎減少一半[1]。由此看來,槐米炒炭,使止血作用增強具有雙重意義:即止血成分增加,抗止血成分降低[1]

10 炒槐花的貯存方法

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1]。防潮[1]

11 參考資料

  1.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03-10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