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息肉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ǐ gōng nèi mó xī ròu

2 概述

凡借細長的蒂附着於子宮腔內壁的腫塊,臨牀上都可稱爲子宮息肉。因此,在宮腔內的息肉腫塊,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瘤樣息肉和惡性息肉(癌或肉瘤)。

3 病因

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與炎症內分泌紊亂,特別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多數學者認爲,息肉來自未成熟子宮內膜,尤其是基底部內膜。

4 病理改變

大體觀察,最常見的類型是侷限性的內膜腫物突出於子宮腔內,單個或多發,灰紅色,有光澤,一般體積較小,平均直徑在0.5~2cm之間。小的僅有1~2mm直徑,大而多發者可充滿宮腔。蒂粗細、長短不一,長者可突出於子宮頸口外。有的蒂較短,呈瀰漫型生長(圖1)。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壞死,亦可合併感染,如蒂扭轉,則發生出血梗死

圖1 子宮內膜息肉

鏡檢: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組成,表面被覆一層立方上皮或低柱狀上皮。息肉中間部分形成纖維性縱軸,其內含有血管

由於蒂部狹窄,血液供應減少,息肉極易變性。最易發生息肉血管血栓形成,因瘀血而變成深紫色,常在頂端開始發生壞死,最後可能腐崩而脫落。

息肉惡變的病理診斷標準是:①必須看到整個息肉形態;②惡變限於息肉內;③息肉周圍的內膜無癌變。應注意子宮內膜腺癌息肉生長相鑑別。

5 診斷

主要症狀月經量增多或不規則子宮出血;宮頸口處看到或觸及息肉子宮體略增大;作宮腔鏡檢查或分段診刮,將取出的組織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並可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粘膜下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等鑑別。

6 臨牀表現

本病可發生青春期後任何年齡,但常見於35歲以上的婦女。單發較小的子宮內膜息肉常無臨牀症狀,往往由於其他疾病切除子宮後大體檢查時始被發現,或在診斷刮宮後得出診斷。多發性瀰漫型者常見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此與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及內膜過度增生有關。大型息肉或突入頸管的息肉,易繼發感染壞死,而引起不規則出血及惡臭的血性分泌物。

7 治療

擴張宮頸,摘除息肉,繼之搔刮整個宮腔,可將瀰漫型小息肉刮除,並送病理檢查。術後應定期隨診,注意復發及惡變,及時進行處理。近年來有人採用宮腔鏡下手術切除或激光治療小型息肉,獲得成功。

對40歲以上的患者,若出血症狀明顯,上述治療不能根除或經常復發者,可考慮全子宮切除術。

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