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開窗術

再次開窗術及再次鐙骨手術 手術 中耳手術 耳鼻喉科手術 耳硬化病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ài cì kāi chuāng shù

2 英文參考

revision operation of fenestration

3 概述

耳硬化症病人施行內耳開窗後,所造窗口失去傳音功能,使增進的聽力又復下降,其原因:

1.外半規管的窗口重新封閉  血液積留於窗口,機化爲纖維組織,沿外淋巴間隙擴展而封閉窗口;封閉窗口時,皮片未清洗乾淨,骨屑存留在皮下,促使新骨生長,術後易發生窗口封閉;由於手術創傷自骨內衣或內骨衣骨層生長新骨致窗口重新封閉而聽力下降。

2.蓋窗皮片與外半規管的新窗接觸不緊,由於瘢痕牽拉使皮膚與窗口分離開造成聽力下降。

3.由於消毒不嚴或手術創傷,術後產生漿液性或化膿性迷路炎,膜迷路粘連使外淋巴液循環不暢,出現聽力下降。

4 手術名稱

再次開窗術

5 英文名

revision operation of fenestration

6 分類

耳鼻喉科/中耳手術/耳硬化病手術/再次開窗術再次鐙骨手術

7 ICD編碼

20.6201

8 適應

1.初次開窗術後,已提高的聽力顯著下降,2~3個月後恢復至術前水平,瘻管試驗亦由陽性變爲陰性,骨導良好者適於再次開窗。

2.術後聽力稍有提高但很快下降,瘻管試驗從陽性轉爲陰性或弱陽性,可能爲窗口過小或有碎骨片存在,若骨導尚佳,宜重行開窗。

9 禁忌症

1.第1次手術後迷路反應嚴重,聽力短時間提高後又復下降,瘻管試驗呈陰性或弱陽性,骨導亦減低者,多爲耳蝸有損害或有進行性退變,再次開窗應慎重。

2.術後聽力提高但有波動現象,有陣發性眩暈,提示可能膜迷路積水;術後語言頻率未提高而高頻聽力損失較多者,均不宜重行手術。

3.Meltzer通過動物實驗及臨牀觀察指出,術後3個月窗口周圍骨質增生最活躍,以後逐漸減慢,至6個月後新骨即漸停止生長,故第1次手術後6個月內不應行第2次手術,以防機械性刺激促進新骨形成而致窗口再次封閉。

10 術前準備

1.術前用4%硼酸乙醇滴耳3d。

2.術前1d剃除術耳周圍距髮際約3~4mm毛髮,用75%乙醇清潔外耳道,置消毒棉球於外耳道口或用消毒敷料包紮。

3.術前一晚低壓灌腸,精神緊張者服鎮靜劑苯巴比妥(魯米那)0.09g或地西泮(安定)5mg。

4.局麻或全麻,術晨均須禁食、禁水。

5.術前半小時服苯巴比妥0.09g,全麻者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mg。

6.術前1d肌內注射青黴素80萬U,2/d。

11 麻醉體位

1.局麻  1%利多卡因10ml,1∶1000腎上腺素0.4ml,用25號針頭在外耳道骨口及耳道內,骨軟骨交界處進針注射麻藥於骨衣下做4點注射,使外耳皮膚發白並浸潤到鼓環緣,耳輪腳前注射麻藥深達骨衣亦可耳後注射,見圖9.2.5.4.1-1A、B。

2.體位消毒  病人平臥手術檯,頭轉向一側,患耳向上。1%碘酊、75%乙醇消毒,按乳突手術常規鋪單。

12 手術步驟

重新開窗術在局麻或全麻下進行,沿原開窗處皮片的上、下及後緣切開,僅保留其與鼓膜相連的部分,在手術顯微鏡下從後上向前慢慢地將皮瓣掀起,到窗口處注意是否完全骨性封閉,若未完全骨性封閉,分離時病人可有眩暈噁心、眼震等反應,說明皮片與膜迷路有粘連,應立即停止手術,否則有撕裂膜迷路之虞。

若無上述症狀,且在手術顯微鏡下可見到幾種情況:

①窗口原未完全磨開或窗口過小,骨膜骨層及內生軟骨層亦未廣泛磨去,或遺留碎骨片,再次手術時顯微鏡下見新生骨質很厚,窗口完全封閉;

②窗口爲薄層骨質所封閉,以卷棉子觸及窗口區有輕度瘻管反應,爲骨內膜骨質增生所致;

③迷路內積血機化或感染,導致纖維組織增生或骨質增生使窗口封閉,窗口內的纖維組織常與皮片粘連,瘻管試驗可弱陽性。掀起皮片時可有重度眩暈

④由於面神經嵴太高,或未剪除錘骨頭,外耳道皮片懸空與窗口間有空氣墊,故傳音不好,呈傳導性聾

根據上述四種情況,採取相應處理,若窗口爲厚而表面光滑的白色骨質突起,隱約可見窗口,很容易從原開窗處將皮片剝離,待剝至面神經管水平部後將皮瓣置於外耳道內用腎上腺素棉片覆蓋,保護皮片,再按前述頂蓋法開窗,然後以原皮片覆蓋。若窗口未完全封閉,分離皮瓣時有眩暈、眼震等反應,應中止手術,以免造成膜迷路損傷而出現感音性聾。若面神經嵴高,錘骨頭未剪除,可修低面神經嵴,剪除錘骨頭,使外耳道皮瓣與外半規管窗口密合,用凡士林油紗做成小圓枕壓迫窗口,術後14d抽紗條,可達聽力提高的目的。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