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桂皮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ǔ guì pí

2 拼音名

Tǔ Guì Pí

4 來源

藥材基源:爲樟科植物鈍葉桂和大葉桂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innamomun bejolghota(Buch.Ham.)Sweet[C.obtusifolium(Roxb.)Nees;Laurus bejolghota Buch.Ham.]2.Cinnamomum iners Reinw ex Bl.

採收和儲藏:四時均可採收,剝取樹皮,洗淨,陰乾

5 形態

1.鈍葉桂,常綠喬木,高達25m。樹皮灰棕褐色或青綠色,有香氣。枝條初時被微毛,後漸脫落無毛。葉近對生;葉柄粗,長1-1.5cm,無毛;葉片橢圓狀長圓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鈍、微凹缺或漸尖,某部近圓形式楔形,全緣,上面綠色,光亮,下面略帶白色,兩面無毛,三出脈或離基三出脈,3條主脈自葉基直達葉端,網脈在葉上面不明顯,下面稍明顯,硬革質。圓錐花序腋生,長13-16cm,略被灰色短柔毛,多花密集,多分枝,分枝長約3cm;花兩性,長約6mm,黃色;花梗長4-6mm,被灰色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mm,花被裂片6,卵狀長圓形,長約5mm,寬約2.5mm,先端銳尖,兩面被灰色短柔毛,先端近無毛;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1、2輪雄蕊長約3.5mm,花葯卵狀長圓形,與花絲近等長,4室,內向瓣裂,花絲無腺體,第3輪雄蕊長約3.7mm,花葯長圓形,長約1.7mm,4室,花絲長約2mm,近基部有1對圓腎形腺體退化雄蕊3,長約3mm,三角形,柄長約1.7mm,下部被柔毛;子房長圓形,長約1.5mm,花柱長約3mm,柱頭盤狀。果實橢圓形,長約1.3cm,寬約8mm,無毛;果託倒圓錐形,先端直徑約7mm,具齒裂。花期3-4月,果期5-7月。

2.大葉桂,常綠喬木,高達20mc.枝條幼時密被微柔毛,後漸脫落無毛。葉近對生;葉柄長1-3cm,密破短柔毛;葉片硬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12-35cm,寬5.5-8.5cm,先端純或微凹,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全線,上面綠色,光亮,無毛,下面幼時密被短柔毛,後漸脫落較稀疏,三出脈成離基三出脈,3條主脈自葉基直達葉端,中脈和側脈在葉兩面凸起。網脈在兩面稍明顯,或上面不明顯。圓錐花序眼生或近預生,長6-26cm,密被短柔毛,多分枝,分枝長1-6cm,末端具3-7朵花作聚傘狀排列;花兩側性,長4-6mm,淡綠色;花梗長2.5-5mm,密被灰色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1-2mm,花被片6,外輪卵圓狀長圓形,長約4mm,寬2mm,內輪長圓形,長約4mm,寬1.5mm,先端均銳尖;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1、2輪雄蕊長3mm,花葯卵狀長圓形,與花絲近等長,4室,內向瓣裂,第3輪雄蕊長3.6mm,花葯長圓形,長約1.5mm,比花絲稍短,4室,花絲近基部有1對具柄的長圓狀腎形腺體退化雄蕊3,長約2.3mm,箭頭狀,柄被柔毛;子房卵形,長1.5mm,花柱長約3mm,柱頭具圓裂片果實卵形,長9-12mm,寬約7mm;果託倒錐形,上部直徑約8mm,先端有宿存的花被裂片。花期3-4月,果期 5-6月。

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溝谷林中。

2.生於山谷、路旁林中。

資源分佈:1.分佈於廣西、廣東南部、海南、雲南南部。

2.分佈於廣西西南部、雲南南部、西藏東南部。

7 性狀

性狀鑑別,呈板狀片塊。表面棕色或灰褐色。,皮孔點狀或縱向長圓形,老樹皮常有灰綠色地衣斑;內面棕色或深棕色。氣香,味甜微辣。

顯微鑑別,樹皮橫切面:木栓細胞十餘列,最內層細胞壁增厚。皮層爲十數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長徑32-60(-70)μm,短徑20-36μm,含少量針晶,有石細胞及分泌細胞散在,石細胞類方形或圓形,直徑28-60μm,長圓形的長徑40-80μm,短徑20-44μm,多數一側壁薄,有單紋孔;分泌細胞橢圓形,長徑64-112μm,短徑60-72μm,類圓形的直徑64-96μm。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羣,斷續連成環帶狀,石細胞大小懸殊,石細胞帶外側有時可見纖維束伴在。韌 皮射線2-3列細胞細胞呈徑向長方形或方形,含針晶,長8-16μm;韌皮纖維單個稀疏散在,長330-657μm,直徑28-32μm。

8 化學成份

葉桂樹皮含揮發油,油中主含醛(cinnamaldehydr),還含3-O-甲基-(-)表兒茶精[3-Omethyl-(-)epicatechin],5,3-二-O-甲基-(-)-表兒茶精[5,3,di-O-methyl-(-)-epicatechin],5,7,3-三-O-甲基-(-)表兒茶精,右旋-兒茶精-5-O-β-D-(2,-O-阿魏酰-6-O-對香豆酰)-葡萄糖甙[catechin-5-O-Βd-(2-O-feruloyl--6-O-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s)B1、B2、B5及A2等化合物

葉桂莖皮、葒枝含桂皮醛鞣質等。

9 性味

味辛;甘;性溫

10 歸經

胃;脾;肝經

11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溫經適血;止痛。主風寒痹痛;腰痛經閉痛經;跌打腫痛;胃脘寒痛腹痛虛寒泄瀉外用治外傷出血蛇咬傷

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研末,1-1.5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13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