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病辨證

中醫學 經絡學 中醫辨證方法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ài yīn bìng biàn zhèng

2 英文參考

differentiating syndromes of TAI Y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太陰病辨證六經辨證的一部分[1]太陰病外感傷寒病發病過程中,由於病邪向內發展,由陽證熱證轉變陰證寒證的一類證候[1]。多表現爲脾陽虛衰,邪從寒化,寒溼內生,以腹滿、自利、口不渴爲辨證要點[1]

參見六經辨證六經辨證爲《傷寒論》的辨證方法[2]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2]。是張仲景在《內經六經的基礎上,結合外感熱病傳變情況總結出來的六個辨證綱領,亦即外感病過程六個深淺階段的綜合證候[2]六經彼此間是互相聯繫的,可以合病並病兩感和互相傳變,不能截然分開[2]

參見太陰病太陰虛寒太陰寒溼太陰經病太陰髒病

太陰病爲病名[3]。《傷寒論六經病之一[3]。多因三陽病傳經入裏,或寒邪直中,或內傷生冷所致[3]。其特徵是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有腹痛[3]。《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並治》:“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傷寒分經》卷三:“太陰爲寒髒,其宜溫之證爲最多,非一方可盡,故曰,宜服四逆輩,則理中、真武、附子等湯,俱可隨證用之矣。”《傷寒附翼·太陰方總論》:“其來由有三:有因表虛風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虛而寒溼自下上者;有因飲食生冷而寒邪由中發者。總不出於虛寒,法當溫補以扶胃脘之陽,一理中而滿痛吐利諸症悉平矣。”一說,太陰病陰陽虛實之分[3]。《傷寒貫珠集》卷六:“然太陰爲病,不特傳經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傷寒如是,即雜病亦如是,但有屬陰屬陽,爲盛爲虛之分耳。”《傷寒醫訣串解》卷四:“太陰爲溼土,純陰之髒也,從陰化者多,從陽化者少。病人太陰,何謂太陰之邪從陰化?《傷寒論》雲: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時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湯主之,不愈宜四逆輩。病人太陰之邪從陽化,《傷寒論》雲:發汗後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是也。”從陽化,即指太陰病轉爲陽明病[3]

太陰虛寒病機[4]傷寒太陰病的病理變化[4]。因病在三陽之時,治療不當,損傷脾陽邪氣內陷太陰或平素脾陽不足而感受寒溼寒溼直犯脾陽,致脾陽虛寒,溼困中焦,升降失司,清陽不升寒溼下注[4]。臨牀表現見腹滿腹痛嘔吐,納差,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遲[4]。《傷寒論·辨太陰病脈並治》:“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治用四逆湯溫中散寒健脾燥溼[4]

太陰寒溼病機,指傷寒太陰病的病理變化[4]。由太陽病誤下,或陽明病失治、誤治,或過食寒涼生冷,損傷脾陽,或風寒直入太陰,引致中陽不足,脾失健運寒溼阻滯,以腹滿或痛,吐利不食爲主要表現的證候[4]。治宜溫中健脾燥溼,可用理中四逆方劑[4]

太陰經病爲病證名[5]。指太陰經受邪引起的疾患[5]。亦稱太陰經證[5]。宜辨虛實[5]。《醫學心悟·太陰經證》:“太陰經病,自古混同立言,故方藥多錯亂,今細按之,有三法焉。夫太陰傳經之邪,有直中之邪,有誤下內陷之邪,不可不辨也。如經所謂腹滿嗌幹者,此傳經陽邪也,法當用小柴胡人蔘芍藥以和之。不已,則下之。經又謂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者,此直中寒邪也,法當理中湯以溫之。又謂太陽證,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此誤下內陷之邪也,法當用桂枝芍藥,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上述理中湯證,實即太陰髒病[5]。《傷寒論翼》稱腹滿嗌幹爲熱傷太陰之標,非太陰本病[5]

太陰髒病爲病證名[5]。指寒邪直中太陰或邪傳太陰寒證[5]。亦稱太陰髒證[5]。《通俗傷寒論·傷寒本證》:“邪傳太陰髒證,口淡胃鈍,嘔吐清水大腹痞滿,滿而時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飲,小便短少色白。……此太陽寒邪,直入足太陰髒證也。法當溫健脾陽,香砂理中湯主之;重則熱壯脾腎,附子理中湯主之。”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7.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0.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9.

治療太陰病辨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太陰病辨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