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ài bái sǎn

2 概述

太白散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九首。

3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方之太白散

3.1 處方

附子(去皮臍)、炮草烏(去皮臍)、炮天南星藿香人蔘當歸各一兩,水銀麝香各一錢,錫(與水銀作砂子,一方不用)一錢半[1]

附子(炮,去皮、臍)草烏頭(炮,去皮、尖)天南星(炮)藿香葉(去土)人蔘去蘆頭)當歸(洗、焙)各60克 水銀3克(用錫4.5克,結作沙子)麝香3克(別研)

3.2 製法

上藥爲細末[1]

3.3 功能主治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方之太白散主治破傷風欲死,雖然口噤,但心腹尚暖者[1]

3.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溫酒灌下,不拘時服[1]

每服1.5克,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3.5 注意

服藥期間,忌冷水。如飲冷水;再發不可療。

3.6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4 解圍元藪》卷四方之太白散

太白散方劑名,即《解圍元藪》卷四記載的消毒丹[1]

4.1 別名

太白散[2]

4.2 組成

明礬十兩,白砒五錢,炒蛇牀子七合,硫黃烏賊骨各五兩[2]

4.3 製法

分別爲末,先將砒、礬漸摻入鍋內,俟礬化枯,再同後三味研勻[2]

4.4 用法用量

外塗患處[2]

4.5 運用

如患處臭穢成片,溼腫黃水淋漓,或膿血黏漬太重,加核桃殼灰、菜油調塗[2]

4.6 功能主治

解圍元藪》卷四方之太白散主治牛皮血癬瘡[2]

5 傷寒直格》方之太白散

太白散方劑名,出自《傷寒直格》,即《宣明論方》卷十方記載的益元散的別名[2]

5.1 別名

六一散天水散太白散[3]

5.2 組成

滑石六兩,炙甘草一兩[3]

5.3 製法

上藥爲細末[3]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加蜜少許,溫水調下,日三次[3]

5.5 功能主治

傷寒直格》方之太白散功能清暑利溼。治暑溼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及三焦溼熱小便淋痛。[3]

5.6 藥理作用

實驗研究:本方具有利尿、保護皮膚黏膜的作用[3]

6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太白散

6.1 處方

附子(炮.去皮臍)、草烏(炮.去皮臍)、天南星(炮)、藿香(去土)、人蔘當歸,各一兩。水銀(一錢)、錫(一錢半、與水銀結作砂子、一方無錫)、麝香(一錢.另研)。

6.2 炮製

上爲細末。

6.3 功能主治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太白散破傷風欲死者,雖患者口已禁,但心腹間暖者,灌藥入口。

6.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溫酒調下,不拘時服。

6.5 注意

忌冷水。

6.6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7 普濟方》卷三七○引《全嬰方》之太白散

7.1 組成

粉霜2錢,輕粉1錢,白牽牛(炒)1錢。

7.2 主治

普濟方》卷三七○引《全嬰方》之太白散主治小兒急驚,搐搦涎盛。

7.3 用法用量

每服1字,薄荷湯調下。吐痰效。

7.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8 聖濟總錄》卷一四六方之太白散

8.1 組成

山芋3兩。

8.2 功效

聖濟總錄》卷一四六方之太白散功在解藥毒

8.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新汲水調下,1日3次。

8.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9 楊氏家藏方》卷一方之太白散

9.1 組成

天南星1分(銼碎,炒黃),烏蛇肉3錢,蠍梢3錢(去毒,炒),白附子3錢(生用),川烏頭尖2錢(去皮,生用)。

9.2 主治

楊氏家藏方》卷一方之太白散主治風虛潮熱手足抽掣,背強口噤,神識昏塞。或產後血虛,中風作痙狀,涎盛語澀,冒悶不醒。

9.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臘茶半錢,蔥白1寸,同煎至5分,微熱服,不拘時候。

9.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0 普濟方》卷四十四引《仁存方》之太白散

10.1 組成

石膏(煅)2兩,川芎半兩,甘草1分(一方無甘草)。

10.2 主治

普濟方》卷四十四引《仁存方》之太白散主治頭痛

10.3 用法用量

茶芽少許,熱湯調2分,食後服

10.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1 壽世保元》卷二方之太白散

11.1 組成

白石膏(火煅)。

11.2 主治

壽世保元》卷二方之太白散治病臟腑骨蒸內熱之病,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痹,足趺腫者。

11.3 用法用量

新汲水調下方寸匕,以身無熱爲度。

11.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2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