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ān shén wán

2 概述

三神丸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八首。

3 聖濟總錄》卷一三七方之三神丸

3.1 處方

炒蒺藜海桐皮草烏(鹽炒熟,去鹽不用)各一兩[1]

蒺藜子(炒)海桐皮(鉸)草烏頭(鹽炒熟,去鹽不用)各30克

3.2 製法

爲細末,打糊爲丸,綠豆[1]

3.3 用法用量

每服十至十五丸,溫酒或鹽湯送下[1]

3.4 功能主治

治癬疾[1]

3.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4 《重訂嚴氏濟生方》方之三神丸

4.1 處方

橘紅二兩、延胡索醋煮)、當歸(酒浸炒)各一兩[1]

4.2 製法

爲細末,酒煮米糊爲丸,梧桐子[1]

4.3 用法用量

每服七十至一百丸,空腹艾湯米飲送下[1]

4.4 功能主治

室女血氣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經行澀少,或月經不調以致疼痛[1]

5 外科精義》卷下方之三神丸

5.1 處方

枳殼、煅皁角、炒五倍子等分[1]

枳殼(炒,去瓤)皁角(燒存性五倍子等分

5.2 製法

爲細末,煉蜜爲丸[1]

上藥研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5.3 用法用量

溫水送下[1]

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5.4 功能主治

治飽食久坐而成痔者[1]

治痔疾。

5.5 摘錄

外科精義》卷下

6 臨證指南醫案》卷七方三神丸

6.1 方名

三神丸

6.2 組成

五味子補骨脂肉果

6.3 功效

溫補腎陽收澀止痢。

6.4 主治

痢久傷腎陰下焦坎陽亦衰,八脈不固,腸膩自滑而下,納谷運遲。

6.5 附註

本方改爲湯劑,名“三神湯”(見,《鎬京直指》)。

7 《濟生》卷六方之三神丸

7.1 方名

三神丸

7.2 組成

橘紅2兩,延胡索(去皮,醋煮)1兩,當歸去蘆,酒浸,醋略炒)1兩。

7.3 主治

婦女血氣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經行澀少;或經事不調,以致疼痛

7.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加至100丸,空心艾湯送下,米飲亦得。

7.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酒煮米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7.6 各家論述

醫略六書》:心肝血滯,不能輸化於經隧,故經行澀少,牽引作痛。橘紅調肝以化滯氣當歸養血以榮心,延胡活血止痛以調經脈。酒煮爲糊以丸之,艾湯以溫之,米飲以下之,無不血調經榮,則心肝二氣和平,可無牽引作痛之患,何有經水澀少之虞。

8 聖濟總錄》卷一二七方三神丸

8.1 方名

三神丸

8.2 組成

斑蝥1分,石決明1枚,麝香(研)1分。

8.3 主治

瘰癧

8.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臨臥煎生薑湯送下。

8.5 製備方法

上藥先將前2味爲末,和粥面少許,搗成劑,入麝香再搗研爲丸,如綠豆大。

9 證類本草》卷十引《修真祕訣》方之三神丸

9.1 方名

三神丸

9.2 別名

三神丹

9.3 組成

草烏頭3兩(1兩生,1兩熟,炒1兩)。

9.4 主治

虛寒瀉痢瀉痢清濁不分,泄瀉注下,或赤或白,臍腹疼痛裏急後重。腸胃虛冷,泄瀉不止;變成白利。

9.5 用法用量

空心每服5丸,瀉,用井花水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乾薑湯送下;赤白痢生薑甘草湯送下。

9.6 製備方法

燒存性,研爲末,以醋麪糊爲丸,如綠豆大。

9.7 用藥禁忌

忌魚腥、生冷。

9.8 附註

三神丹(《衛生總微》卷十一)。

10 太平聖惠方》卷九方之三神丸

10.1 方名

三神丸

10.2 組成

附子半兩(燒令半黑),芫花1兩(醋拌炒令黃),皂莢1兩(不蛀者,去皮子,炙焦黃)。

10.3 主治

傷寒表裏不解。

10.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不拘時候,以粥飲送下。服藥後,或吐或瀉,若得一般,當便爲效。

10.5 製備方法

上爲末,以豆豉心,用湯浸1宿,至來旦,研絞,取細稀者,用和藥末爲丸,如梧桐子大。

11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