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利什曼病

疾病 寄生蟲病 感染內科 感染科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fū lì shí màn bìng

2 英文參考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3 疾病概述

皮膚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是經白蛉或羅蛉傳播,由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寄生人體皮膚巨噬細胞內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1]。包括流行於亞洲、非洲及沿地中海地區的舊大陸型利什曼病及流行於拉丁美洲的新大陸型利什曼病[1]。主要臨牀表現爲皮膚損害(丘疹斑疹潰瘍結節[1]

皮膚利什曼病皮膚損害爲主。可見單發或多發的小丘疹,進展緩慢,逐漸破潰形成潰瘍,表面覆以一層痂皮,伴有黏稠的分泌物。潰瘍大多不深,直徑約1~3cm。如繼發感染可使之加重。

4 疾病別名

皮膚利什曼原蟲病,黏膜皮膚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

5 疾病代碼

ICD:B55.1

6 疾病分類

感染

7 症狀體徵

本病以皮膚損害爲主。可見單發或多發的小丘疹,進展緩慢,逐漸破潰形成潰瘍,表面覆以一層痂皮,伴有黏稠的分泌物。潰瘍大多不深,直徑約1~3cm。如繼發感染可使之加重。本病即使未經特殊治療,數月後亦可結痂自愈。有更廣泛皮膚損害的,且多數呈結節型或疣型麻風樣,稱爲瀰漫性皮膚利什曼原蟲病(diffus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8 疾病病因

皮膚利什曼原蟲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病原爲熱帶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tropica),該蟲形態並無特殊,我國新疆地區有病例發現。感染源爲病人及帶蟲的動物(鼠類),並經白蛉傳播,也可經直接接種傳播感染兒童多見,病後免疫力持久。潛伏期數週至數月不等。

9 病理生理

白蛉叮咬人、黑熱病患者或患病的動物後,其血內或皮膚內的LD小體被吸入白蛉胃內,經過5~7 天的發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鞭毛體充滿在白蛉食道咽喉口腔內,當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動物時,鞭毛體進入皮膚或皮下組織感染而發病。

10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確診主要依靠從潰瘍病變的周圍或基底部刮取組織,或從病變結節處抽出組織液,染色鏡檢原蟲。也可經培養、查鞭毛體而確診。因本病血液骨髓淋巴結內並無原蟲,並不引起貧血白細胞減少等,故用於黑熱病的其他診斷方法均不適用於本病的診斷。

實驗室檢查:從潰瘍病變的周圍或基底部刮取組織,或從病變結節處抽出組織液,染色鏡檢原蟲。也可經培養、查鞭毛體。

其他輔助檢查:皮損活檢可查見病原體

11 鑑別診斷

本病須與麻風、狼瘡、雅司、叄期梅毒等相鑑別。

12 治療方案

一般治療可選用葡萄糖酸銻鈉,六日療程已足。也可用乙胺嘧啶左旋咪唑兩性黴素B 等。因本病有自愈傾向,如病損單一,且不發生在顏面部位,無須特效治療,而以防止繼發感染爲主。

13 併發症

併發嚴重的炎症,成爲溼性皮潰瘍,多見於下肢,常伴有淋巴管炎。

14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不會自愈,在治療後容易復發,未經治療,常引起破壞性和毀容性後果。

預防:治療患者,滅鼠及白蛉,搞好個人防護是主要預防措施。

15 流行病學

1.熱帶利什曼原蟲引起的皮膚利什曼病 主要見於城鎮,四季均有發病,偶見暴發流行,主要流行於亞、歐、非洲。近年來我國新疆克拉瑪依地區陸續有病例報道。傳染源多爲患者傳播媒介在亞洲爲靜食白蛉(phlebotomus papatasi),在非洲爲司氏白蛉(P.sergenti),在歐洲主要是P.perfiliwi。

2.碩大利什曼原蟲感染 主要流行於鄉村、城鎮郊區及荒漠地帶,夏秋季節多,易暴發流行,主要見於亞、非洲,傳染源爲鼠類,傳播媒介主要爲靜食白蛉、迪博克白蛉(P.duboscqi),動物間傳播的媒介爲高加索白蛉(P.caucasicus)。貯存宿主爲大沙鼠及紅尾沙鼠。

3.埃塞俄比亞利什曼原蟲性皮利什曼病 流行於東非,貯存宿主爲巖狸,其傳播媒介爲長足白蛉(P.longipes)及佩迪福白蛉(P.pedifer)。

4.墨西哥利什曼原蟲(L.mexicana)感染 流行於中南美洲,感染傳播媒介爲羅蛉(Lutzomyia) 屬的奧爾麥克羅蛉(Lu . olmeca) 、黃盾羅蛉(Lu.flaviscutellata)等。貯存宿主爲森林樹棲性齧齒動物如大耳攀鼠、剛毛棉鼠等。

5.祕魯利什曼原蟲(L.peruviana)感染 流行於祕魯,貯存宿主可能是犬,其傳播媒介爲祕魯羅蛉(Lu.peruensis)、疣腫羅蛉(Lu.verrucarum)。

6.圭亞那利什曼原蟲(L.guyanensis)感染 流行於南美洲,貯存宿主爲樹懶、食蟻獸類、有袋動物。其傳播媒介爲安閒羅蛉(Lu.umbratilis)、安杜塞羅蛉(Lu.anduzei)。患病後,可獲得同種原蟲的持久免疫力,此外,感染碩大利什曼原蟲後,還能防禦熱帶利什曼原蟲感染,但感染熱帶利什曼原蟲後不能抵禦碩大利什曼原蟲感染

16 參考資料

  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71—2015 寄生蟲病診斷名詞術語[Z].2015-09-1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