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下眶壁骨膜下膿腫切開引流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3 分類

耳鼻喉科/鼻和鼻竇手術/內鏡下鼻眼相關手術

4 ICD編碼

16.0901

5 概述

前組鼻竇與眶上壁、內壁和下壁相鄰,後組鼻竇在眶內壁後部與視神經關係密切,眼眶感染鼻竇炎最常見的併發症,而且,所有鼻竇炎都可以引起鼻源性眶內併發症

1970年,Chandler將鼻源性眼眶感染分爲以下5個階段:

1.眶周炎性水腫

2.眼眶蜂窩織炎

3.眶骨膜下膿腫

4.眼眶膿腫

5.海綿竇血栓形成

眶骨膜下膿腫膿液積聚在眶內壁與眶骨膜之間,臨牀表現爲眼球壓痛,球結膜充血眼球向外、下移位,運動受限,常伴有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早期一般無視力減退。若膿腫破潰,可形成眼眶蜂窩織炎或在內眥部形成瘻管(圖9.4.18.4-1,9.4.18.4-2)。

內鏡下眶骨膜下膿腫引流術具有以下優點:①眶骨膜下膿腫多因篩竇炎引起,經篩竇引流進路直接可以清除感染源,使膿腫鼻腔引流。②避免鼻外篩竇切除術的面部瘢痕

6 適應

內鏡下眶骨膜下膿腫引流術適用於:

眶骨膜下膿腫。經內鏡引流眶骨膜下膿腫應具備以下條件:

1.膿腫侷限在骨膜下間隙。

2.膿腫可以經紙樣板引流(內側眶骨膜下膿腫)。

7 相關解剖

眼眶上有額竇,內側爲篩竇,後方有蝶竇,下方爲上頜竇。

眶壁骨板很薄,與上頜竇間有0.5~1.0mm,與篩竇只有0.2~0.4mm骨板。眶壁上又有骨孔、裂,穿過血管神經。鼻眼部的外傷炎症腫瘤常使二者同時受累,所以眼眶與鼻科的關係密不可分。鼻內鏡的廣泛應用使傳統的鼻眼相關手術的術式和入路有了很大的改進。經鼻腔手術入路,路徑短、視野寬又免除了面部切口

7.1 1.鼻眼相關解剖

骨性眼眶是由篩、額、淚、上頜、顎、蝶和顴骨共7塊骨組成,約呈四面錐體,尖端爲視神經孔,容納並保護眼球及其相關組織(圖9.4.18.4-0-1,9.4.18.4-0-2)。

鼻竇共有四對,均與眼眶相鄰。組成眶頂的額骨在兩眶上壁的內側二分之一部有額竇,組成眶內側壁的爲淚骨篩骨,內有篩竇。蝶骨內的蝶竇與視神經孔只隔一薄板。而作爲眶底主要部分的上頜骨內爲上頜竇。這樣全部四對鼻竇包圍在眶眶上、內、下三面(圖9.4.18.4-0-3,9.4.18.4-0-4)。

這些部位的骨壁很薄,在遇到間接暴力性外傷時易產生骨折或變成碎片。在兒童中篩竇的感染常常通過紙樣板擴散而產生眼眶蜂窩織炎眼球突出

眶上壁:前部爲額骨眶面,後部爲蝶骨小翼。額竇位於眶面前部的內側一半,在眶緣內上角向下延伸到額篩縫。眶上壁前內部實爲額竇的下壁。

眶內側壁:由蝶骨體、篩骨淚骨組成,後部的視神經管內側壁爲蝶竇,前面的大部分爲篩竇。因此,眶內側壁也就是蝶骨、篩骨淚骨的眶面薄壁。

眶下壁:前外方小部分爲從眶外壁延伸下來的顴骨眶面,內側大部由上頜骨眶面形成,而眶面下便是上頜竇。眶下壁內側大部分是上頜竇的頂。

7.2 2.眶壁與鼻竇間的孔隙

眼眶壁有許多孔和裂,與鼻竇有關的孔和裂有:視神經管、篩前管、篩後管、鼻淚管以及眶下溝、管和孔。

(1)視神經管:位於蝶骨,管內通過視神經、眼動脈交感神經纖維。由於視神經管鼻側壁就是蝶竇的竇壁,當蝶竇炎時,炎症可直接構成對視神經的威脅,引起視神經炎(圖9.4.18.4-0-5,9.4.18.4-0-6)。

(2)篩前、後管和孔:篩前、後管位於篩竇的頂部,實際上位於額骨篩突上,是一個穿過篩泡到達鼻腔頂部的骨管,在眼眶壁的開口即篩前孔和篩後孔,爲篩前、後動脈神經眼眶進入鼻腔的通道。由於篩前神經支配中鼻道前端的鼻黏膜感覺,在做淚囊鼻腔造孔時在篩前孔附近注射麻藥,可麻痹手術部鼻黏膜。

(3)淚囊窩和鼻淚管:淚囊窩位於眼眶內緣內的下部,其前後界分別爲淚前、後嵴。中鼻甲前端相當於淚囊窩的中部。淚囊窩的後部和上部的鼻腔內常爲篩泡所佔據,在做淚囊窩鼻腔造孔時常造成困難。淚囊窩向下爲鼻淚管,管的外側壁爲上頜竇的鼻側壁,在上頜竇開口的前緣形成一鼻淚管嵴。

(4)眶下溝、管、孔:位於上頜竇上壁,自眶下裂中段開始向前。先是一條溝,後爲管,最後在面部開口。三部分與上頜竇竇腔隔一薄骨壁,且突向竇腔。上頜竇內腫瘤眼眶擴展時首先傷害所通過的眶下神經分支。因此,當眼球突出,懷疑爲上頜竇內腫瘤擴展而來時,檢查眼瞼感覺是否障礙,有助於診斷。另外,眶底的暴力性骨折,也可發生神經分佈區域麻痹

由於上頜竇上壁的面積比較大,竇腔也大,在甲狀腺眼球突出時,可切除眶底骨壁,以緩減眼球突出

7.3 3.眶尖部局部解剖

(1)眶尖的組成和裂孔:眼眶的骨性空腔呈梨形,前方的眶口寬大,向後逐漸變小,最後方稱爲眶尖。眶尖部內側爲視神經管,外側有眶上裂,是顱腔眼眶間的重要通道,是所有從顱腔通向眼眶神經血管的必經之路。下方還有眶下裂,是眼眶與翼齶窩的通道。

視神經孔爲神經管在眼眶的開口,位於蝶骨小翼和蝶骨體之間,從顱腦通眼眶,長6~8mm,此管由蝶骨小翼根將其與眶上裂隔開,視神經、眼動脈和伴隨的交感神經纖維由此管通過,視神經佔大部分,眼動脈位於視神經的外下方。在正常情況下,成人視神經管的眶側端直徑不大於6.5mm,稱爲視神經孔。

(2)骨膜與總腱環:眶骨上的骨膜在眶上、下裂處變爲較厚的結締組織膜,將裂隙蓋後只留神經血管通過的小孔,而通過這些孔的神經血管外膜又與結締組織膜融爲一體,使顱腦與眼眶隔離,圍繞眶尖部有一由骨膜增厚形成的結締組織環,眼球的四條直肌都起始於該環,故稱爲總腱環。四條直肌分別起於內、外、上、下四面,眶上裂上中段的上下緣各有一骨棘,稱爲外直肌棘,使該部眶上裂較狹,總腱環外直肌起點恰在此棘處騎跨於眶上裂上,使眶上裂分成環內和環外兩部,環之下直肌起點騎跨於眶上、下裂分界處,成爲眶上裂在眶內的下界。

視神經管的骨膜在管的內口和硬腦膜融合,在管的外口與視神經的硬腦膜融爲一體;蜘蛛膜和軟腦膜也相延續。

8 術前準備

鼻竇和眼部CT和MRI檢查,判定鼻竇炎症,以及膿腫部位和範圍。

9 麻醉體位

病人仰臥位

成人用局麻,兒童採用全麻。

10 手術步驟

按照Messerklinger從前向後進路做篩竇切除術,徹底止血

由於感染多從篩竇向眼眶傳播,因此,篩骨紙樣板常有部分裂開(缺失)。應用小刮匙去除足夠多的紙樣板,以利膿腫向篩竇方向引流(圖9.4.18.4-3)。

眶骨膜下膿腫位於紙樣板與眶骨膜之間,在去除紙樣板的過程中,膿性分泌物就可以向篩竇方向流出。爲了避免感染擴散,儘量不要損傷骨膜(圖9.4.18.4-4)。

用吸引器吸出膿液,送細菌培養抗生素敏感試驗。用生理鹽水沖洗膿腔,不做鼻腔填塞,手術結束。

11 術後處理

手術後應用抗生素10d。

手術後眶周水腫和瘀斑應迅速消退,若48h內症狀無改善,應複查CT,觀察膿腫是否依然存在,或有眶內感染

12 述評

1.眼肌損傷

2.視神經損傷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