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骨髓炎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 zhuī gǔ gǔ suǐ yán

2 英文參考

osteomyelitis of vertebra

3 概述

化膿性脊柱炎並非十分少見,但急性發病者僅佔50%左右,半數患者爲亞急性或慢性過程。由於臨牀表現不一,受累部位不同,出現症狀及體徵各異,故常被誤診或漏診。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等。感染途徑以血源感染爲多見。其次爲脊柱手術,腰椎穿刺,局部開放性損傷等直接引起脊椎感染,少數爲鄰近脊椎感染竈,如膿腫褥瘡等蔓延而來。患者以20~40歲青壯年爲多見。男性約爲女性的4倍。

4 治療措施

對急性化膿性脊椎炎早期診斷常有一定困難,易與敗血症,腰部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相混淆,凡疑有化膿性脊椎炎者,均應按本病儘早治療,邊治療邊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有效的治療時機。

1.抗生素治療 在確診或疑爲急性化膿性脊椎炎時,應及時給以有效廣菌譜抗生素治療,待細菌培養及找出敏感抗生素後,再及時調整。如細菌培養陰性用藥三日無明顯效果,應更換抗生素,其療程應持續到體溫恢復正常、全身症狀消失後兩週左右。停藥過早,易使炎症復發或使局部病變繼續發展而變爲慢性炎症

2.全身支持法 在早期應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時,患者應嚴格臥牀休息,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或輸液糾正脫水,防止水電解質紊亂或維持其平衡。根據需要可少量多次輸血,給予適量鎮靜劑、止痛劑或退熱劑。對中毒症狀嚴重者或危重患者應同時配合激素治療。

3.外科治療

⑴椎旁膿腫引流術 化膿性脊椎炎,經椎旁穿刺抽得有膿液或CT掃描顯示有椎旁有膿腫者,應及時行膿腫切開引流,以控制病變發展,減輕全身中毒症狀

⑵椎板切除硬膜外膿腫引流術 急性化膿性脊椎炎,一旦出現脊髓壓迫症狀,如下肢無力,感覺改變或尿瀦留等症狀,應緊急行CT掃描檢查。如顯示爲硬膜外有膿腫壓迫脊髓時,立即行椎板切除、硬膜外膿腫引流,以防止截癱加重,或脊髓營養血管栓塞脊髓軟化、壞死等。術後常放管負壓引流,或置管行沖洗吸引療法。待體溫正常、症狀好轉,引流液清淨後拔除。

竇道切除及病竈清除術 慢性化膿性脊椎炎,有竇道形成,經久不愈,保守治療不能治癒,應根據不同病變部位採用不同切口。首先切除竇道及其周圍瘢痕,再顯露病竈,擴大骨瘻孔,鑿除硬化骨,充分顯露病變,吸盡膿液,刮除骨腔內死骨、肉芽組織壞死組織纖維包膜等。將病竈徹底清除後,反覆用生理鹽水沖洗和清理病竈。病竈內放置引流管,或置管行閉式沖洗吸引療法。術後再給以抗生素治療。

5 病理改變

發病部位以腰椎最多,其次是胸椎頸椎。病變爲首先侵犯椎體中心,即紅骨髓集中的部位,然後椎間盤或向椎弓擴張,很少一開始就先侵及椎弓。由於椎骨血運豐富,故很少形成大塊死骨。典型病變,最初爲骨質破壞,骨質吸收,使骨質呈斑點狀或蛀狀骨質疏鬆。軟骨板或皮質破壞後形成椎旁膿腫,順軟組織間隙蔓延破潰至皮膚,形成竇道。由於化膿性脊椎炎是骨破壞和新骨形成同時進行,隨着病變的進展,骨質逐漸增生,骨密度增高,骨質硬化,故在化膿性脊椎炎,很少發生椎體塌陷、楔形變、或後突畸形。到晚期可出現大量新骨,骨橋形成或椎間融合。

6 臨牀表現

化膿性脊椎炎,以持續高燒、寒戰、脈快、煩躁、神志模糊等全身中毒症狀、局部劇疼,椎旁肌痙攣,脊柱活動受限,棘突壓痛,明顯叩疼等典型病程及臨牀表現者僅爲20%左右。大部分則以急性腹痛神經根性痛,髖關節痛,或嚴重敗血症等臨牀表現爲主,待全身症狀好轉後,局部症狀和體徵才趨於明顯。甚至有些病例一開始即爲亞急性或慢性表現,而被誤診結核

7 輔助檢查

化驗檢查:早期白血球計數升高,有明顯核左移現象,血沉增快,血培養可能爲陽性,在CT引導下行局部穿刺吸引及活檢,將抽出膿液作塗片及細菌培養,將取出的組織作病理檢查,可作出直接診斷。

同位素掃描:急性化膿性脊椎炎早期,可出現患椎同位素濃聚現象,同位素掃描雖爲非特異性檢查,但對尋找病竈、確定病變部位有一定幫助。

X線及CT檢查:發病2周內普通X線片可無任何異常發現。斷層攝影或CT掃描,有時可見有侷限性骨質吸收或斑點狀骨質破壞。隨着病變的進展,軟骨板可出現破壞,椎體邊緣模糊呈毛刷狀,繼而椎旁軟組織腫脹,椎間隙變窄,骨密度增加,骨質硬化,骨橋形成等,在早期影像學不能作出明確診斷時,應及時在CT引導下作診斷性穿刺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