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體瘤

口腔疾病 口腔頜面部腫瘤 口腔頜面外科學 疾病 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ng dòng mài tǐ liú

2 英文參考

carotid body tumor

3 概述

頸動脈體瘤(carotid body tumor)頸動脈體瘤是化學感受器腫瘤。主要存在於頸動脈體主動脈體。此類腫瘤較爲少見。Vou Haller在1743年首次描述,最早注意頸動脈體認爲是小腺。1891年Marchond報道頸動脈體瘤並手術治療,術後3天死亡。全世界迄今報道近1000例。我國已發現150例左右。頸動脈體多半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有包膜,大小不定,直徑約3.5mm,富有血管神經。供血由頸總動脈小支供給,神經來自頸交感神經節、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頸動脈體瘤肉眼觀察腫瘤爲紅棕色,圓形或卵圓形,有分葉,外有包膜。細胞主要爲多邊形,胞漿嗜伊紅染色,內含很多空泡和微粒體。好發於30~40歲,惡性變率爲5%~10%。臨牀上甚爲少見,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可造成嚴重腦血管合併症,導致死亡。

手術治療是頸動脈體瘤惟一的治療方法。如早期發現應及時治療。治療越晚,腫瘤與頸總動脈分支部粘連越厲害,治療即爲在頸動脈外膜腫瘤剝離術。但手術前需作好血管破裂修補、移植血管及頸總動脈結紮切除的一切準備工作。

4 疾病名稱

頸動脈體瘤

5 英文名稱

carotid body tumor

6 分類

口腔科 > 口腔頜面外科學 > 口腔頜面部腫瘤 > 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7 ICD號

D44.6

8 流行病學

頸動脈體瘤好發於30~40歲,惡性變率爲5%~10%。

9 頸動脈體瘤病因

頸動脈體瘤病因目前不清楚,單側病變一般無家族史,但雙側頸動脈體瘤大多可有家族史。有人發現在海拔2000~4000m高原地帶,頸動脈體瘤發病相對增高;這可能由於高原地帶慢性缺氧狀況刺激頸動脈體引起組織增生,從而逐漸生長腫瘤

10 頸動脈體瘤的臨牀表現

頸動脈體瘤好發於青壯年。隨着腫瘤生長及向不同方向擴展可發生不同的症狀。一般早期無自覺症狀,緩慢生長腫塊,當腫瘤增大可出現相應症狀。少數病例出現有頸動脈竇綜合徵,因體位改變,腫瘤壓迫頸動脈竇引起病員出現直立眩暈,上腹不適,一過性神志消失等。

少數病例爲惡性頸動脈體瘤腫瘤壓迫浸潤周圍神經,可出現聲音嘶啞,喝水嗆咳(迷走神經受侵犯)及舌下神經受侵引起舌下神經麻痹所致舌肌萎縮,舌運動受限。

查體:腫瘤多爲單側,位於頸動脈三角頸總動脈分叉處,胸乳肌的深面,無粘連。腫瘤圓形或卵圓形,血管豐富都可脹縮或有雜音、震顫。因腫瘤附於動脈故常可左右活動而不能上下移動。

頸動脈體瘤有3大體徵:

10.1 腫瘤位於下頜角稍前下方,頸動脈三角區淺面 

少數頸動脈體瘤病例可向咽側壁突出。病變多爲單側性。在腫瘤部位,可觸及有明顯搏動。

10.2 動脈向淺側移位 

由於腫瘤位於頸動脈分支部內側,腫瘤增大後可使頸內外動脈被推擠向淺面移動。

10.3 內外動脈分離 

由於頸動脈體瘤跨越分支部向淺面部擴展,使頸內外動脈被推向兩側。可因腫瘤包繞動脈壁,不能清晰地觸及動脈的輪廓。

頸動脈體瘤禁忌活檢。但應常規作頸動脈造影,目前常用數字減影動脈造影(DSA)技術。典型的頸動脈體瘤造影X線表現爲:腫瘤將頸動脈向外側移位;頸動脈分叉增寬或有小交通支自頸動脈腫瘤相通。

11 頸動脈體瘤的併發症

少數頸動脈體瘤病例出現有頸動脈竇綜合徵,因體位改變,腫瘤壓迫頸動脈竇引起病員出現直立眩暈,上腹不適,一過性神志消失等。少數病例爲惡性頸動脈體瘤腫瘤壓迫浸潤周圍神經,可出現聲音嘶啞,喝水嗆咳(迷走神經受侵犯)及舌下神經受侵引起舌下神經麻痹所致舌肌萎縮,舌運動受限。

12 實驗室檢查

腫瘤形態可分爲2種,一種是侷限型,腫瘤位於頸動脈分叉的外鞘內;另一種是包裹型,較多見,腫瘤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圍繞包裹頸總,頸內及頸外動脈生長,並不累及頸動脈的中層和內膜。但腫瘤增大,可壓迫頸動脈而致腦缺血。有時腫瘤可累及周圍組織如頸內靜脈和第Ⅸ、Ⅹ、Ⅺ及Ⅻ對腦神經而出現相應症狀

腫瘤多無明顯包膜,是一個卵圓型或不規則形的細小的粉紅色組織質地中等,有豐富的滋養血管。血供主要來自頸外動脈,通過咽喉和舌靜脈迴流舌咽神經爲其神經支配。鏡下可見細胞呈巢形,圍繞血管纖維隔排列。組織學檢查不能鑑別惡性和良性。淋巴或遠處轉移以及切除後局部復發是惡性的主要特徵。惡性者大約佔10%。

13 輔助檢查

頸動脈體瘤禁忌活檢。但應常規作頸動脈造影,目前常用數字減影動脈造影(DSA)技術。典型的頸動脈體瘤造影X線表現爲:腫瘤將頸動脈向外側移位;頸動脈分叉增寬或有小交通支自頸動脈腫瘤相通。

彩色超聲檢查可幫助發現頸動脈體瘤。而選擇性頸動脈造影則可明確診斷。

血管造影診斷頸動脈體瘤具有以下特徵:①頸內、外動脈分叉角度呈杯狀擴大;②腫瘤內有豐富的細小血管;③腫瘤的血供主要來自頸外動脈和頸總動脈分叉區。

頸動脈體瘤有豐富的血供,有其特徵性的MRI及MRA表現,可靠徵象爲:①發生在頸動脈分叉處的腫塊,MRI顯示流空信號;②MRA顯示腫瘤(滋養)血管;③Gd-DTPA動態增強檢查,瘤體明顯且持續強化。參考徵象:①頸動脈分叉擴大;②有包膜。MRI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MRA和增強MRI爲補充檢查手段,除幫助確診外,對顯示腫塊範圍、腫塊血管關係、術前計劃制定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爲MRI及MRA可作爲頸動脈體瘤的常規檢查,增強MRI可作爲補充檢查方法

14 頸動脈體瘤的診斷

據病史、臨牀表現及相關檢查可作出診斷。

頸動脈體瘤術前較難與其他良性腫瘤相鑑別,常依據輔助檢查及術中發現,術後病理診斷。頸動脈體瘤多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推壓腫塊動脈常一併移動。B超、CT可見頸動脈分叉處密度增高陰影。數字減影動脈造影可使動脈顯影,如瘤體有較大分支供血,腫塊可顯影。

15 鑑別診斷

注意頸動脈體瘤頸動脈瘤、肋腺囊腫淋巴瘤神經纖維瘤等相鑑別。

15.1 交感神經鞘瘤 

頸動脈體瘤最易同頸交感神經鞘瘤混淆。深部頸動脈體瘤常可壓迫頸交感神經,可出現霍納綜合徵;而位置高的頸交感神經鞘瘤也可向咽部生長;因此,二者常可相互誤診,常需行頸動脈造影才能確診。

15.2 動脈分叉擴張症 

動脈分叉擴張症爲頸動脈分叉區輕度擴張,易誤診頸動脈體瘤頸動脈瘤。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一般有經驗血管外科醫生可鑑別。當壓迫近端頸總動脈,膨大處可立即縮小或消失。一般無需特殊處理。

15.3 頸動脈瘤  

二者均有頸部搏動性包塊,故較易混濁淆,不過,當壓迫頸動脈近端,腫塊明顯縮小的是頸動脈瘤,不明顯縮小的是頸動脈體瘤。個別不易區別頸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

15.4 頸部腫塊  

頸部腫瘤,如頸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腮腺腫瘤惡性淋巴瘤,腮裂囊腫等均可出現頸部腫塊,前幾種爲實性腫塊後一種爲囊性,一般仔細檢查經驗外科醫生可鑑別它們;如有困難,頸部超聲或頸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

16 頸動脈體瘤的治療

手術治療是頸動脈體瘤惟一的治療方法。如早期發現應及時治療。治療越晚,腫瘤與頸總動脈分支部粘連越厲害,治療即爲在頸動脈外膜腫瘤剝離術。但手術前需作好血管破裂修補、移植血管及頸總動脈結紮切除的一切準備工作。

手術治療的主要問題是頸動脈損傷出血及顱神經損傷。術前應考慮頸總動脈結紮的問題,進行患側頸總動脈間歇壓迫,增加腦的耐受性。選擇性血管造影可見有來自頸外動脈分支的和新生的血管分佈腫瘤,用乙醇聚乙烯顆粒栓塞供應腫瘤的頸動脈分支,可減少術中出血

16.1 術前準備 

頸動脈體瘤術前必須作頸動脈造影,瞭解Wills基底環通暢及代償情況,以判斷能否阻斷頸總動脈。預測術後是否可能產生腦血管併發症。如果術前提示大腦基底動脈環(wills)代償功能不全,應進行頸動脈阻斷訓練,待側支循環建立後方可施行手術。

關於阻斷患側頸總動脈血流的訓練,早在1914年Matas即已提出,並將特製的壓迫器械——Matas夾應用於臨牀。但常用方法仍是指壓患側頸總動脈,4~6次/d,每次10min以上。如持續阻斷30min病員無腦缺血症狀,如暈眩、昏厥,則被認爲阻斷動脈是安全的,可以施行手術。爲更慎重起見通常仍然需再次作頸動脈造影,以證明Wills環確實通暢,方可手術。由於指壓訓練,有時難以堅持較長時間,壓力也不穩定,天津腫瘤醫院頭頸外科已研製出頸動脈壓迫器,並採用微機腦血流監測壓迫側大腦半球的血供情況。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採用直接暴露動脈,留置橡皮帶並緊束之以阻斷頸總動脈血流,此法更爲可靠。採用經腦超聲血流圖測定阻斷術前、術後血流下降情況,也可作爲腦血供的一次監測指標。如果阻斷後血供下降不超過25%爲手術安全值。

16.2 術中、術後處理

麻醉:一般採用低溫麻醉,以降低腦氧需要,便於術中延長阻斷血運時,減少大腦損傷

備血:應準備好充足血量。一旦決定結紮切除頸總動脈時,必須補充足夠血容量,使血壓維持在正常值高水平,不得低於患者原來血壓水平。

血管藥物應用:結紮切除後,必須應用擴血管藥物,以擴張腦血管。常用藥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複方丹蔘尼莫地平尼莫通)1mg,靜脈內24h緩慢滴入。擴血管藥物通常要求須用2周,2周後可改口服擴血管藥物如:煙酸(NA)、阿司匹林等。

頸動脈體瘤術後平臥或頭低位15°,絕對臥牀2周。必要時可以重複術前各種腦血流檢查,以瞭解術後患側腦血供情況。

16.3 手術注意事項 

嚴格止血及避免損傷動脈是保證頸動脈體瘤手術成功的關鍵。因此,操作要求輕巧仔細,而且按計劃有步驟進行。據天津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經驗:先分離周圍而後解離瘤體。基本順序是先切斷頸外動脈近顱端;分離頸總動脈;切斷頸外動脈近心端;分離頸內動脈;最後分離動脈分支部。頸動脈體瘤血供來自於頸外動脈。因此,爲了減少術中出血,應爭取儘早將頸外動脈的近顱端及近心端完全切斷,然後分離腫瘤基底。總之,按一般操作順序,應把分支部的分離放在最後進行,因爲此部粘連最緊,最易損傷動脈壁。如果術中頸總動脈動脈破裂出血,應在暫時阻斷血流的情況下,進行血管破口修補;暫時阻斷時間一般每次不超過3min。

對於無法分離徹底切除的頸動脈體瘤,有人主張可任其殘留一小部分;也有人主張行頸動脈分支部切除,頸內外動脈殘端吻合術。

由於頸動脈切除後可能遭致腦併發症,故對分離出頸內動脈上段的病例,有人主張行靜脈人造血管移植,頸動脈重建術;但對無法保留足夠頸內動脈殘端的病例無法應用,只能行頸總動脈結紮切斷術。

17 預後

頸動脈體瘤的治療以手術爲主,由於此瘤生長緩慢,手術危險性大,較小者可行隨訪觀察,但腫瘤增大,增加手術難度及死亡率。頸動脈體瘤對放療不敏感,雖使腫瘤縮小,但增加了惡變的可能性,且使手術時分離腫瘤困難。多數腫瘤可自頸總或頸內動脈上剝下,應結紮頸外動脈,儘量避免損傷Ⅸ、Ⅹ、Ⅺ、Ⅻ腦神經。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損傷可結紮或重建,頸總動脈結紮的死亡率爲30%~50%。

治療以手術爲主,由於此瘤生長緩慢,手術危險性大,較小者可行隨訪觀察,但腫瘤增大,增國手術難度及死亡率。頸動脈體瘤對放療不敏感,雖使腫瘤縮小,但增加了惡變的可能性,且使手術時分離腫瘤困難。多數腫瘤可自頸總或頸內動脈上剝下,應結紮頸外動脈,儘量避免損傷Ⅸ、Ⅹ、Ⅺ、Ⅻ顱神經。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損傷可結紮或重建,頸總動脈結紮的死亡率爲30%~50%。

頸動脈體瘤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