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瓟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ì bó

2 《*辭典》:赤瓟

2.1 出處

《黑龍江中藥

2.2 拼音名

Chì Páo

2.3 別名

氣包(《東北藥植志》),赤包、山屎瓜(《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2.4 來源

葫蘆科植物赤瓟果實果實成熟後連柄摘下,防止果實破裂,用線將果柄串起,掛於日光下或通風曬乾爲止。置通風乾燥處,防止潮溼黴爛及蟲蛀

2.5 形態

多年生蔓性草本。莖被長毛,少分枝;卷鬚單一。葉互生;廣卵狀心臟形,長5~10釐米,寬4~9釐米,先端尖,邊緣微鋸齒緣;兩面均被毛茸;有葉柄。花腋生,單一,雌雄異株;雄花的花梗短而細,雌花的花梗長而粗;萼短鐘形,裂片5,線狀披針形,反折花冠黃色,鐘形,5深裂,花瓣狹卵形,被短毛,長2.5釐米左右;雄花的雄蕊S枚,不育雄蕊線形,花絲有毛;雌花有短的退化雄蕊子房下位,長圓形,被長柔毛,具3叉狀腎形柱頭。瓠果長卵形或廣橢圓形,長4~5釐米,寬2.5釐米,紅色或綠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2.6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或房屋附近。分佈東北華北等地。

2.7 性狀

乾燥果實呈卵圓形、橢圓形至長圓形,常壓扁,長紂3~5釐米,直徑約1.5~3釐米。橙黃色、橙紅色、紅色至紅棕色。表面皺縮,有極稀的白色茸毛及縱溝墳,頂端有殘留柱基,基部有細而彎曲的果柄。果皮厚1毫米左右,內表面粘連多數黃色長圓形的小顆粒,系不發育種子,中心有多數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熱種子,新鮮時質軟而粘。氣特異。味甜。

2.8 性味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酸苦,平。"

2.9 功能主治

降逆,理溼,和瘀。治黃疸痢疾反胃吐酸咳血胸痛,腰部扭傷

①《東北藥植志》:"順氣,調氣。"

②《黑龍江中藥》:"治扭腰岔氣,胸脅疼痛。"

③《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祛痰止嘔。"

2.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研末服。

2.11 附方

①治反胃吐酸、吐食:赤包一至三錢(幹品),研末沖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肺結核咳嗽吐血黃疸痢疾便血:赤包(幹品)一至三錢,研末沖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2.12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