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穀

養生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ì gǔ

2 註解

辟穀   古代養生術語。又稱卻谷、斷谷、絕谷、絕粒、休糧等。稱先秦方家和後世道教的一種煉養方法,即不食五穀、糧食。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即有“卻穀食氣”篇。又《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後。”裴駰集解:“服辟穀藥而靜居行氣。”一派道教煉養家認爲,人體中有所謂“三蟲”(又稱三尸、三彭)作祟爲害,而三蟲谷氣爲生,如果斷其谷氣三蟲即不能生存,可保人之安康長生。如《北史·李先傳》載:“服氣絕粒數十年,九十餘,顏如少童。”辟穀還常作爲氣功內煉之術的輔助手段應用,或以氣功爲基礎,故常連稱“卻穀食氣”。辟穀只是不喫谷糧肉類,仍須服用某些植物之屬與飲水。這類植物之屬,據《抱朴子內篇·仙藥》列舉,有一、二十種。辟穀一術在漢唐時頗爲盛行。但因與人的求食的第一本能相左,又需要有特定的環境條件,具體實施有很大困難,因此在口頭上津津樂道的多,實際奉行的少。加之一部分道教煉養家對此術頗不以爲然,致道教叢林制度出現後,辟穀之影響益趨衰微。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