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犢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dú

2 英文參考

Zhōngdú GB32[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中犢經穴別名,即中瀆[1]。見《醫學綱目》。

穴位中瀆
漢語拼音Zhongdu
羅馬拼音Chungtu
美國英譯名Middle River
各國代號中國GB32
日本32
法國莫蘭特氏VB32
富耶氏
德國G32
英國G32
美國GB32

中瀆經穴名(Zhōngdú GB32)[1]。出《鍼灸甲乙經》。《醫學綱目》作中犢[2]。屬足少陽膽經[2]。中即中間,瀆即河流,此穴在股外側兩筋之中,形如河流,故名中瀆[2]中瀆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痠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腳氣,下肢痿痹麻木,現代又用中瀆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腓腸肌痙攣等。

4 中瀆穴的別名

中犢(《醫學綱目》)。

5 出處

鍼灸甲乙經》:中瀆,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

6 穴名

中即中間,瀆即河流,此穴在股外側兩筋之中,形如河流,故名中瀆[2]

中,有方位之義,四方之中央爲中,左右之間亦爲中,並有內義。瀆,溝渠,巨川也。本經瞳子髎起始,分支於頭,屈折於脅,至環跳而下,足三陽經並列順行,如川瀆之就下者,故喻之爲“瀆”。本穴在太陽陽明兩經之間。[3]

7 所屬部位

大腿[4]

8 中犢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中瀆穴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膕橫紋上5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5]

中瀆穴位大腿外側,胭橫紋上5寸,當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或於風市穴直下2寸取穴[5]

中瀆穴位於股部,胭橫紋上7寸,髂脛束後緣。正坐或側臥取穴[5]

中瀆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中瀆穴在大腿部的位置

中瀆穴的位置

中瀆穴在大腿部的位置

中瀆穴的位置

中瀆穴在大腿部的位置(肌肉

中瀆穴的位置

中瀆穴在大腿部的位置(骨骼

9 中犢穴的取法

仰臥位,在大腿外側,橫紋上5寸,當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取穴

中瀆穴位於股部,胭橫紋上7寸,髂脛束後緣。正坐或側臥取穴[5]

10 中犢穴位解剖

中瀆下皮膚、皮下組織、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闊筋,在肌二頭肌外側入股外側肌,直抵股骨表面的骨膜。前肌由坐骨神經支配,後肌由股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5]

皮膚→皮下組織→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6]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股外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分佈[6]

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6]

11 中犢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瀆穴具有疏通經絡,祛風散寒的功效。

中瀆穴有舒筋活絡祛風散寒作用[6]

中瀆穴有舒筋活絡之功,治筋痹不仁寒氣客於肉腠之間,痛攻上下者,使之順行通利而愈也[6]

12 中犢穴主治病

中瀆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痠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腳氣,下肢痿痹麻木,現代又用中瀆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腓腸肌痙攣等。

中瀆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痠痛筋痹不仁[6]

中瀆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腳氣;以及坐骨神經痛[6]

中瀆穴主治經脈病: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腳氣[7]

中瀆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7]

現代又多用中瀆穴治療坐骨神經痛[7]

運動系統疾病:下肢麻痹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腓腸肌痙攣。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1~1.5寸[8][8][8],局部有脹重感[8]

一般直刺1~2寸[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8]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14 中犢穴的配伍

中瀆環跳陽陵泉足三裏,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中瀆環跳陽陵泉足三裏委中懸鐘,治下肢痿痹[8]

中瀆陰市,有通經祛寒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外側涼麻、疼痛

中瀆風市陰市陽陵泉,治下肢外側冷麻、疼痛[8]

15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治寒氣分肉間,痛上下,痹不仁中瀆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寒氣入於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

鍼灸大成》:痿,針中瀆環跳,灸足三裏肺俞

16 中犢穴研究進展

治療膽絞痛:用1.5寸毫針中瀆壓痛處垂直進針,施較強捻轉提插手法,每日1次,8次爲一療程。

1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2-323.
  8.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2-32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