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發熱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xū fā rè

2 英文參考

asthenia yang causing hea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陽虛發熱爲病證名[1]。是指陽氣虛衰而致的發熱[1]。見《丹溪心法·發熱》。

4 病因病機

多由素體陽虛氣虛日久,以致陽虛陰盛陰寒盛極,格陽於外;或陽氣衰微,火不歸元,浮陽外越所致[2]

景嶽全書·雜證謨》:“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原也。”

5 症狀及治療

臨牀除見到一般虛熱的特點外,常兼見面浮肢腫形寒肢冷、精神疲憊、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嫩等陽虛表現[2]

醫碥》卷一:“陽虛謂腎火虛也。陽虛應寒,何以反發熱?則以虛而有寒,寒在內而格陽於外,故外熱,寒在下而戴陽於上,故上熱也。此爲無根之火,乃虛焰耳。症見煩躁,欲坐臥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兩顴淺紅,遊移不定,渴欲飲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卻不能飲,肌表雖大熱而重按之則不熱,或反覺冷,且兩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脈沉細或浮數無力,按之慾散。治宜溫熱之劑,溫其中而陽內返,溫其下而火歸原。誤投寒涼立死。”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7.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0.

治療陽虛發熱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