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shēn jí bìng

2 英文參考

psychosomatic disorder

3 概述

心身疾病亦稱心理生理疾病。指那些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軀體疾病。如氣喘高血壓皮膚過敏、胃潰瘍等疾病與心理因素都有很大關係。

20世紀初,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俄國生理學巴甫洛夫等闡述了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係。自30年代以來,醫學界和心理學界開展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心理和身體的相互關係及其對疾病與健康影響的跨越心理學醫學的專門學科——“心身醫學”。

心身疾病,日本稱爲“心身症”,美國稱爲“心理生理疾患”。

1971年日本精神身體醫學會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定義:軀體症狀爲主,在診斷和治療中,心理因素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疾病。

1977年美國的“心理生理性疾患”的定義:這類疾病不僅表現器官功能障礙,還有病理形態變化,而且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並導致氣管內臟組織進一步病理變化,使之惡化。

4 心身疾病病因

社會因素及個體心理因素(如心理活動中的衝突、緊張、不良習慣人格特徵等)在心身疾病發生過程中是主要病因,也可是重要誘因(另有病因),在疾病過程中起着主導作用(包括症狀加重、病程延長、預後不良等)。心身疾病必須有軀症狀及與此相關的體徵。嚴格地說,那些由心理社會因素爲誘因引起的植物神經系統內臟機能的紊亂,只能叫作心身症心理生理反應,它主要表現爲某一器官組織功能性改變,臨牀上它僅是以軀體症狀主訴爲主的一組症侯羣,而無相應體徵,這些反應往往是可逆的,可塑性強,臨牀診斷中常與心身疾病發生混淆。關於心身疾病的概念仍存在一些不同的界說,有人認爲心身疾病應包括那些具有明顯軀體症狀器官神經症,也有人認爲心身疾病心理因素、素質因素、軀體因素交互作甩所致的軀體疾病等。從中醫學傳統認識來看,心身疾病相當於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各種臟腑氣血病變,屬於“神”傷“形”的範疇。通常以“內傷七情”概稱之。對這類疾病,《內經》中有較系統的論述,其後歷代醫家均有所發展,宋代陳無擇提出著名的“三因論”,明確地把“七情”定爲內傷疾病的主因,此後這一類疾病成爲相對獨立的病症在衆多醫書中闢有專論。

治療心身疾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