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shēn yī xué

2 英文參考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 廣義概念

心身醫學是研究人類同疾病鬥爭中一切心身相關的現象。涉及醫學生物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其含義非常廣泛,是當前國際上引人矚目的新學科之一。

4 狹義概念

心身醫學主要指研究心身疾病(簡稱心身症)——即“心理生理疾患”的病因、病理、臨牀表現,診治和預防的學科。

心身醫學是研究精神和軀體健康相互關係的一個醫學分支。研究心身疾病,即心理生理疾患的病因、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心身關係醫學中長期研究的重要課題。早在公元前,中國醫學家已提出“七情”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古希臘希波克拉底也論述了情緒性格類型的致病作用。心身(psychosomatic)一詞較早見於德國醫師海因羅特(J.H.Heinroth,1818)所著有關睡眠障礙的文章。圖克(D.H.Tuke,1872)將以往零星的有關精神對健康和疾病相關的觀察寫成一書,形成心身醫學的基石。比較完整的體系建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在美國,心身醫學始於1935年。鄧巴(F.Dunbar)主張性格與疾病發生有關,並出版了《情緒與軀體變化》(1938)。翌年,創辦《心身醫學》雜誌。美國心身醫學會的成立(1944),奠定了美國心身醫學的基礎。韋斯(E.Weiss)和英格利希(Q.S.English)的《心身醫學》(1950)出版,對歐美心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蘇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驗證實了心身的聯繫是通過大腦兩半球高級神經活動實現的。貝可夫等研究了胃潰瘍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證實大腦皮層活動內臟功能密切相關

本世紀50年代以來,對心身醫學的研究分爲兩個主要方向。亞歷山大(F.Alexander)爲代表的學派,從精神動力學觀點研究心身疾病,認爲未解決的、被阻抑在無意識中的矛盾和衝突,是導致心身疾病的原因。他們還認爲特殊的無意識的防禦與退行的心理反應,導致相應的植物神經活動改變,影響特殊內臟器官,在某些易感者中最後產生器質性病理變化。另一個研究方向爲心理生理學派。早期以沃爾夫(H.G.Wolff)爲代表。他在情緒應激及正常情況下,用實驗室和臨牀觀察的方法,觀察胃腸的分泌和運動,胃、腸及鼻粘膜的血管舒縮功能,發現在憤怒或仇恨時,血管和分泌活動均亢進;在憂鬱或孤單時,上述生理活動抑制。他認爲,這些生理和病理變化是心身疾病結構性改變的前驅。他支持不同的心理刺激能激發全身性非特殊性心理應激反應的理論。他以精心設計的科學實驗去研究心理因素和情緒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並以數量表示研究中所觀察到的變化。重視有意識心理因素的作用注意到信號刺激與信號加工之間、以及信號刺激與外周生理變化之間的作用機制,並採用流行病學方法觀察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沃爾夫提出的心理應激理論,應用於一系列軀體疾病的研究,對現代心身醫學的研究和發展有重要影響。

5 心身醫學的研究範疇

(不僅僅限於某一器官系統的疾病本身,也不僅指疾病的病力學)它是研究疾病的傾向性、易患性、疾病的起因、預後、病前軀體和心理方面的前驅性特徵,心身相關規律。(在概念、研究範圍方面有廣義、狹義兩種觀點,迄今仍有很大分歧)

6 中醫學心身醫學

重視心、身兩方面因素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內經》在這方面有頗爲全面、系統、深刻的認識,它所奠定的“形神一體”的理論觀點,始終是中醫學實踐的指導性原則,後經歷代醫家的發展,心身醫學的理論認識及臨證實踐都積累了獨具特色的豐富內容,這對當代心身醫學的發展具有重大價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