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噎丸

理氣劑 溫中理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yē wán

2 概述

五噎丸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3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之五噎丸

3.1 別名

食茱萸丸(《普濟方》卷二O五)。

3.2 處方

乾薑川椒食茱萸、桂心、人蔘各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四分,陳皮六分[1]

乾薑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蔘各37.5克 細辛 白朮 橘皮各45克 茯苓 附子各30克

3.3 製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1]

3.4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之五噎丸主治胸中久寒,嘔逆結氣,飲食不下[1]

溫中散寒行氣開結。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飲食不下。

3.5 用法用量

每服三至十丸,溫酒送下,日三次[1]

每服3丸,不知,漸加至10丸,溫酒送下,日三次。

3.6 附註

外臺祕要》引《古今錄驗》之五噎丸,組成與本方同,但治證同《外臺祕要》卷八引《經心錄》方[1]

3.7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4 外臺祕要》卷八引《經心錄》方之五噎丸

4.1 別名

人蔘丸

4.2 組成

人蔘半夏、桂心、防葵(一方用防風小草各二兩)、炮附子細辛炙甘草各二兩,食茱萸三合紫菀乾薑芍藥、炙枳實、炮烏頭各六分[1]

人蔘2兩,半夏2兩,桂心2兩,防葵(一方用防風2兩、小草2兩)2兩,附子(炮)2兩,細辛2兩,甘草(炙)2兩,食茱萸3合,紫菀6分(炮),乾薑6分(炮),芍藥6分(炮),枳實(炙)6分(炮),烏頭6分(炮)。

4.3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1]

4.4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八引《經心錄》方之五噎丸主治噎塞不通[1]

治五種噎氣。

4.5 用法用量

每服五至十五丸,日三次[1]

每服5丸,1日3次。不知,加至15丸。

4.6 用藥禁忌

羊肉、餳、海藻菘菜豬肉、生蔥、生菜

4.7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方中烏頭風寒溼痹,即五噎丸川椒之變;半夏祛痰溼,即白朮之變;枳實助脾健運,即橘皮之變;芍藥益氣小便,即茯苓之變;紫菀潤肺散結氣,即五膈九中麥冬之變;小草腎氣,即遠志之變,取其利竅去溼,故以防風佐之;其間姜、辛、萸、桂、附子人蔘甘草辛溫破結,辟邪養正之味,無庸變換也。

4.8 附註

人蔘丸(《太平聖惠方》卷五十)。

5 外臺祕要》卷八引《古今錄驗》方之五噎丸

5.1 別名

桂丸食茱萸

5.2 組成

乾薑5分,蜀椒(汗)5分,食茱萸5分,人蔘5分,桂心5分,細辛4分,白朮4分,茯苓4分,附子(炮)4分,橘皮6分。

5.3 主治

外臺祕要》卷八引《古今錄驗》方之五噎丸主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食飲不下,結氣不消。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隔,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唯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喜忘,目視(目荒)(目荒)。此皆憂恚嗔怒,寒氣上入胸脅所致。

5.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酒送下,1日2次。不知漸增。

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5.6 用藥禁忌

忌桃、李、雀肉、大醋、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物。

5.7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五噎丸首取姜、萸溫散胃氣於中,椒、姜開發肺氣於上,桂、附收攝腎氣於下,則參、苓、術、橘得諸辛溫鼓舞之力,何憚氣嘻不除,並可預杜隔塞之患。

5.8 附註

桂丸(《雞峯普濟方》卷二十)。食茱萸丸(《普濟方》卷二○五)。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