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薛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薜息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气眼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章门
八会穴之脏会;章门穴的取法快速取穴: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章门穴。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胁髎
章门穴的取法胁髎穴穴位解剖:章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季胁
概述:季胁:1.穴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脾募
概述:脾募:1.经穴别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长平
概述:长平:1.经穴别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气户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主治病症:气户穴主治咳喘,胸痛,呃逆,胁肋疼痛,咳嗽,气喘,吐血,哮喘,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逆,胸胁疼痛,胸胁胀满,食噎,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瘿瘤,瘰疬,胸膜炎,肋软骨炎等。配伍:气户配云门、天府、神门,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
-
乳根
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及第五肋间神经分支。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气噎
气噎为病机名。其症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等。治用五噎丸、《深师》七气汤。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五噎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
-
五噎丸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外台秘要》卷八引《经心录》方之五噎丸:别名:人参丸组成:人参、半夏、桂心、防葵(一方用防风、小草各二两)、炮附子、细辛、炙甘草各二两,食茱萸三合,紫菀、干姜、芍药、炙枳实、炮乌头各六分。每服5丸,1日3次。紫菀润肺散结气,即五膈九中麦冬之变;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