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棉木

中醫學 中藥中毒 中藥學 活血止血 祛風除溼 中藥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ī mián mù

2 中醫大辭典》·絲棉木

絲棉木中藥名,出自《貴州民間藥物[1]

2.1 別名

野杜仲雞血蘭、白桃樹[1]

2.2 來源及產地

衛矛科植物絲棉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的根、樹皮、果實或枝葉[1]。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1]

2.3 性味

苦、澀,寒,有小毒[1]

2.4 功能主治

功在祛風除溼,活血止血[1]

1.治風溼痹痛,腰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鼻衄痔瘡[1]。煎服:9~15g[1]

2.枝葉煎湯燻洗治漆瘡[1]

3 《*辭典》·絲棉木

3.1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3.2 拼音名

Sī Mián Mù

3.3 別名

白皁樹(《中國樹木志略》),明開夜合(《河北習見樹木圖說》),桃葉衛矛(《中國樹木分類學》),白杜(《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雞血蘭(《貴州民間藥物》),白桃樹(《上海常用中草藥》),野杜仲、白樟樹、南仲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4 來源

衛矛科植物絲棉木的根、樹皮、果實或枝葉。根、樹皮、枝葉全年可採;果實秋季採收。

3.5 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6米。樹皮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細長,灰綠色,略呈4棱;幼枝疏生柔毛。葉對生,橢圓狀卵形至卵形,長4~10釐米,寬3~6釐米,先端漸尖,邊緣具細鋸齒,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堅紙質,兩面綠色,無毛;葉柄長1~3釐米。聚傘花序腋生,有花3~15朵;總花梗長1~2釐米;花黃綠色,直徑約8毫米;萼片4,近圓形;花瓣4,橢圓形;雄蕊4,花葯紫色,幾與花絲等長;子房與花盤連合,花柱1。葫果深裂成尖銳的4棱,直徑約1釐米,成熱時4瓣裂,露出橘紅色的假種皮。種子淡黃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3.6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林緣、山麓、山溪路旁。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3.7 化學成份

根皮和莖皮含橡膠,幹皮含膠質16.3~21.8%,種子含油45.78%。另含衛矛醇

3.8 性味

《貴州民間藥物》:"性寒,味苦澀。有小毒。"

3.9 功能主治

祛風溼,活血,止血。治風溼性關節炎腰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衄血漆瘡痔瘡

①《貴州民間藥物》:"止血,瀉熱。"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消炎解毒祛風溼,活血,補腎。"

3.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或浸酒。外用:煎水燻洗。

3.11 附方

①治風溼性關節炎絲棉木根、虎杖根各一兩,紅木香五加皮各五錢,燒酒一斤半至二斤,冬天浸一星期(夏天酌減),每次服一至二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膝關節痠疼:絲棉木根三至四兩。加紅牛膝莧科牛膝)二至三兩,鑽地楓(五加科杞李參)一至二兩。水煎,衝黃酒紅糖,早晚空腹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③治腰痛絲棉木樹皮四錢至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衄血絲棉木果實及根各二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漆瘡絲棉木枝、葉適量煎湯燻洗;也可與香樟木等量煎湯燻洗。(《上海常用中草藥》)

⑥治痔瘡絲棉木根、桂圓肉各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12 臨牀應用

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取絲棉木根3~4兩,土牛膝5錢(鮮品加倍),每口1劑水煎服。療程至少20天。治療10例,均有趾端壞死,病程3~14年不等。治後隨訪6例(停藥後3~24個月),其中基本痊癒者5例,進步1例。服藥期間未發現不良反應

3.13 摘錄

《*辭典》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8.

用到中藥絲棉木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