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惡寒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shāng è hán

2 英文參考

cold aversion with internal injur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內傷惡寒爲病證名[1]。指惡寒由飲食、勞倦等所致者[1]。《證治匯補·惡寒章》:“內傷惡寒稍就溫暖即止。”《張氏醫通》卷三:“脈緩弱,或氣口虛大,按之無力,兼見倦怠,手心熱,是內傷元氣證。補中益氣湯,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參芪之力,且益陽氣。”

參見陽虛惡寒勞倦惡寒傷食惡寒

陽虛惡寒爲病證名[2]惡寒證之一種[2]。《證治匯補·惡寒章》:“陽虛惡寒,以陽氣能溫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闔闢,內傷房欲,火衰惡寒,即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其症必兼踡臥,足冷,濈濈自汗,兩尺沉細。”《景嶽全書·雜證謨》:“其證則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爲寒慄,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實,或小水頻數,或陽道不壯,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陽虛生寒也。治宜溫補元氣,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陰煎六氣煎溫胃飲壽脾煎之類擇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補元煎右歸飲右歸丸四味回陽飲六味回陽飲、海藏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醫碥·惡寒》:“陽虛惡寒也,治宜姜、附、參、芪之類助陽固表。”

勞倦惡寒爲病證名[3]。《證治匯補·惡寒章》:“勞倦惡寒,脈必緩弱,或氣口虛大無力,兼見倦怠,手心獨熱。此勞倦過度,脾胃不足,衛陽下陷,宜補中益氣湯,甚加桂、附以行參、芪之力。”

傷食惡寒爲病證名[4]。《證治匯補·惡寒章》:“傷食惡寒,由飲食過度,宿食內停,或食冷物所致。脈必沉滑,噁心頭痛,飽悶咽酸。宜從消導,食化而寒自己。”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00.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4.

治療內傷惡寒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