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側進路開放復位術(Ferguson手術)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 手術 骨科手術 開放復位術 先天性畸形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cè jìn lù kāi fàng fù wèi shù (Fergusonshǒu shù )

2 英文參考

open reduction through a medial approach(ferguson procedure)

3 手術名稱

內側進路開放復位術(Ferguson手術)

5 英文名

open reduction through a medial approach(ferguson procedure)

6 分類

骨科/先天畸形手術/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開放復位術

7 ICD編碼

79.8503

8 概述

內側進路開放復位術(Ferguson手術)用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Ferguson認爲,2歲以下小兒阻礙股骨頭復入髖臼中心的病理因素主要是繼發於髂腰肌壓迫所致內側關節囊狹窄,在此年齡組,髖臼盂脣內翻、髖臼外側畸形和上方關節囊的繼發粘連,通常均未發展到妨礙股骨頭中心復位的程度。他採用經內收肌入路行開放復位術,用於初接受治療的2周至2歲嬰幼兒。這種進路,股骨小轉子、髂腰肌腱、內下方關節囊均更易暴露,術中切斷或延長短縮肥大的髂腰肌,切開下方關節囊,處理葫蘆狀樣緊縮的關節囊,將股骨頭復位。這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不影響以後行骨盆側手術。但本手術不能充分顯露前上方關節囊,不能剝離關節囊與髖臼上方的髂骨粘連,也不能糾正髖臼及股骨上端骨性畸形。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19.5.1.2-1~3.19.5.1.2-3)。

9 適應

內側進路開放復位術(Ferguson手術)適用於不能手法復位和保持位置的2歲以下嬰幼兒,其股骨頭向上移位不多,髖臼角<40°者。

10 禁忌症

1.2歲以上兒童

2.2歲以下但其髖臼角等於或>40°或股骨頭向上移位大者。

3.全身情況不良或手術區域有感染病竈者。

11 術前準備

1.做好全身情況和手術區皮膚準備。

2.術前不需做牽引。

3.手術出血不多,一般不必配血。

12 麻醉體位

全身麻醉基礎麻醉加硬膜外麻醉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

仰臥位,患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位。

13 手術步驟

13.1 1.切口

從內收肌附麗點開始,沿內收長肌後緣,向遠端做長8cm切口(圖3.19.5.1.2-4)。

13.2 2.顯露髂腰肌腱

用手指鈍性分離內收長肌與內收大肌、股薄肌間隙,可清楚觸及股骨小粗隆(圖3.19.5.1.2-5)。分別拉開內收長、短肌和內收大肌、股薄肌,向內側推開關節囊脂肪組織,充分顯露髂腰肌腱(圖3.19.5.1.2-6)。如顯露不夠清楚或內收肌有攣縮,可切斷內收長肌和內收短肌(圖3.19.5.1.2-7)。

13.3 3.切斷髂腰肌腱

用彎血管鉗將髂腰肌腱關節囊分開,橫行切斷該肌腱,繼續推開其前方及上、下方的關節囊脂肪組織,充分顯露關節囊被髂腰肌壓迫的狹窄部分(圖3.19.5.1.2-8)。

13.4 4.切開關節囊

沿股骨頸方向,切開關節囊,徹底解除髂腰肌腱壓迫所致的葫蘆形的關節囊狹窄部,必要時可做“十”字形切開關節囊(圖3.19.5.1.2-9)。

13.5 5.復位及縫合

患髖屈曲、外展、內旋,將脫位股骨頭復入髖臼,復位後的股骨頭常撐開關節囊切口關節囊不必縫合,也不縫合內收肌。常規縫合皮下、皮膚

14 中注意要點

1.注意保護並避免損傷閉孔神經閉孔動、靜脈

2.中心復位。術中應切除妨礙中心復位的上移髖臼橫韌帶、髖臼內纖維脂肪組織和肥厚的股骨頭圓韌帶,但關節盂脣應予保留。

15 術後處理

一個半髖“人”字石膏固定髖關節於屈曲、外展30°、內旋20°位。在石膏塑形時於患髖後方股骨大轉子處向前內側推,有利於防止再脫位石膏固定3個月後改用外展支架固定3~6個月,有利於髖臼的發育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