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癧·氣血兩虛證

中醫外科學 瘰癧 瘡瘍 中醫證名 癆病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uǒ lì ·qì xuè liǎng xū zhèng

2 英文參考

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瘰癧·氣血兩虛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氣血兩虛,以瘡口膿出清稀,夾有敗絮樣物,形體消瘦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舌質淡嫩,舌苔薄,脈細爲常見症的瘰癧證候[1]

4 症狀

潰後或經切開後膿出清稀,淋漓不盡,或夾敗絮樣物,創面灰白,形成竇道,不易收口;兼見面色蒼白頭暈精神疲乏,胃納不香;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

5 辨證分析

氣血不足,不能釀化爲膿,故膿出清稀,淋漓不盡;氣血虧虛,不能上榮於面,則見面色蒼白頭暈脾失健運,則胃納不香,精神疲乏;舌質紅、苔薄、脈細弱爲氣血兩虛之象。

7 方藥治療

香貝養營湯加減。

8 關於瘰癧

瘰癧(cervical scrofula)爲病名[2][3]。是指以頸部緩慢出現豆粒大小圓滑腫塊,累累如串珠,不紅不痛,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易成竇道爲主要表現的癆病[3]。因其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故名瘰癧瘰癧俗稱瘰子頸老鼠瘡[3]。又名鼠瘻鼠瘡、子瘡、鼠癧走鼠瘡螻蛄癧、延珠瘭、野瘭串瘡[4]。小的爲瘰,大的爲癧[4]。其特點是多見於體弱兒童或青年,好發於頸部及耳後,起病緩慢。初起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覺疼痛,以後逐漸增大,並可串生,潰後膿液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往往此愈彼潰.形成竇道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寒熱瘰癧,在於頸項者。”

薛氏醫案·瘰癧》:“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頊腋間,結聚成核,初覺憎寒發熱,咽項強痛。”

《河間六書·瘰癧》:“夫瘰癧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及頸頜,下連缺盆,皆爲瘰癧,”

瘰癧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淋巴結結核[4]

詳見瘰癧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5.

治療瘰癧·氣血兩虛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瘰癧·氣血兩虛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