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丹毒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èi dān dú

2 英文參考

erysipeloid

4 疾病概述

類丹毒是一種較爲常見的皮膚病,系由豬丹毒桿菌皮膚傷口侵入皮內,引起如丹毒皮膚損害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多有外傷史,皮損好發於手指部,病變初起爲紅斑,之後逐漸擴大爲邊界清楚的紅色斑片,中央稍高起,不化膿,也不破潰,偶有水泡。自覺脹痛灼熱,刺癢,麻木。合併感染時,少數皮損可向周圍蔓延,呈泛發分佈,極少數人伴有發熱關節痛且屈伸不利等表現。其發病對象主要見於從事家務勞動者、屠宰業及水產品加工業工作者,尤以女性多見。

5 疾病描述

類丹毒發生於豬丹毒病原菌侵入人體皮膚的傷口後,引起如丹毒皮膚損害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6 症狀體徵

本病潛伏期最短者8小時,超過一週者罕見,平均2天。按臨牀症狀可分三型:

(1)限局型  爲本病在臨牀上最多見的一型,在病菌侵入部位發生疼痛。繼之患部皮膚腫脹,出現境界清楚的紫紅斑,紅斑逐漸向周圍擴展,中央部分消退,邊緣微隆起而成環狀,有時可有水皰形成。病損範圍直徑一般不超過10cm,多發生於手及腕部,局部有灼熱感或瘙癢。若手指被侵犯,則指關節疼痛活動困難。少數患者伴發淋巴結炎或淋巴管炎。病損不化膿,消退後也不脫屑,可遺留色素沉着斑。病人一般不發熱,多無全身症狀。如不治療,一般在2~4周內可自然痊癒。除少數患者遺留指關節畸形外,一般無後遺症發生。有些病例病損呈遊走性,舊病損附近不斷出現新的紫紅斑,紅斑此起彼伏,皮損可蔓延至整個手部,可使病程拖延數月之久。

(2)瀰漫型  少見。皮損形態與限局型相同,但呈瀰漫性或全身性分佈。也有呈環狀、地圖狀或奇異形狀。常伴有發熱關節症狀。血培養陰性。

(3)敗血症型  罕見。病人一般沒有典型皮損,但可發生廣泛性紅斑和紫癜。全身症狀重篤,往往伴有關節痛及心、腎等多種內臟損害。血培養陽性。死亡率高。

7 疾病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是紅斑丹毒絲菌,因系豬丹毒病原菌,故亦稱豬丹毒桿菌,屬丹毒絲菌屬,爲Gram陽性桿菌。本菌廣泛分佈自然界,在土壤及魚類、豬、鳥類等動物的體表及腸腔等都有本菌存在。在自然條件下馬、山羊、綿羊等動物也可感染。人類可因接觸帶菌的動物或其製品而感染,故本病主要見於經營家畜、魚類、禽鳥的人或屠宰工人、製革工人及獸醫等,主要經外傷皮膚感染致病。有時發生於洗魚、切豬肉時,手被刺傷或刀切傷引起感染。還有其它少見致病情況的報道,如接觸淡水魚、被狗及貓咬傷、昆蟲叮咬、木片刺傷等。

8 診斷檢查

根據職業、手部刺傷或刀切傷病史及發生境界清楚的紫紅斑,侷限型及瀰漫型診斷並不困難。惟敗血症型還需依靠細菌培養方能確診。

本病應與丹毒蜂窩織炎相鑑別,丹毒蜂窩織炎皮損發展迅速,顏色鮮紅,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血中中性粒細胞增高。

9 治療方案

病原菌青黴素極度敏感,故青黴素爲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每日40萬~80萬u,連用5~7d。敗血症型的治療應儘早應用大劑量青黴素靜脈點滴,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四環素紅黴素磺胺藥等。局部治療效果不佳,可用魚石脂軟膏敷包。

10 特別提示

類丹毒桿菌即紅斑丹毒絲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屬乳酸桿菌科,易使豬受染引起豬丹毒。健康豬和牛﹑羊﹑雞﹑魚﹑蝦等都可成爲帶菌者,獸醫﹑家畜飼養者﹑魚蝦水產經營者﹑屠宰工人﹑炊事員及家庭主婦等均可因手部外傷後接觸帶菌魚﹑肉或被魚刺等刺傷而受染,感染後經1~5日的潛伏期而發病。

一般分爲侷限型﹑全身型及敗血症型三種類型:

1、侷限型類丹毒。較常見,好發於手部。感染後1~2日局部皮膚暗紅腫脹,逐漸形成境界清楚的紫紅色斑,中央部分消退,邊緣隆起向周邊擴展,偶有水皰壞死,可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局部灼痛和瘙癢,一般無全身症狀,不治亦可於數週或數月後自然痊癒

2、全身型。皮損瀰漫或泛發,伴發熱關節症狀

3、敗血症型。皮損更多,全身症狀更重,可出現心內膜炎,甚至致死。後兩型很少見。

治療首選青黴素,也可服用四環素紅黴素麥迪黴素。接觸豬肉及魚類等水產品時防止刺破及切傷皮膚。做好肉品加工及水產部門的衛生防疫工作均有利於預防本病的發生

本病與丹毒皮損有時相似,但丹毒爲鮮紅色斑,水腫顯著,好發於小腿及顏面,全身症狀明顯。類丹毒皮損多呈紫紅色,好發於手指及手足背,全身症狀較輕,有職業接觸史,有條件者做患部組織培養豬紅斑丹毒絲菌陽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