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蘑

食材 中藥材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ǒu mó

2 註解

3 概述

口蘑真菌門、擔子菌綱口蘑科、口蘑屬。子實體傘狀,白色。菌蓋寬5~17釐米,半球形至平展,白色,光滑,初期邊緣內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稠密,彎生不等長。菌柄粗壯,白色,長3.5~7釐米,粗1.5~4.6釐米,內實,基部稍膨大。擔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夏秋季在草原上羣生,常形成蘑菇圈。產於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因爲這種蘑菇通常運到張家口市加工,再銷往內地,故稱口蘑

口蘑是直接食用的名貴真菌,它傘蓋肥厚,清香適口,獨具風味,被人們譽爲“素中之肉”。主要品種白蘑、青腿子、馬蓮杆、杏香等,其中以白蘑色、香、味最佳。新鮮的白蘑,菌蓋潔白,褶細、蓋大、肉厚、柄短,氣味極清香。夏秋產蘑時節,一場細雨過後,十里之外就可以聞到蘑香。

口蘑用來清燉、紅燒、做湯均可,其味清香、鮮美,且形狀規整好看,是人們最喜愛的蘑菇之一,歷來爲席上珍饈。

口蘑菌肉肥厚,質細具香氣,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我國北方草原盛產的“口蘑”之最上品,暢銷於國內外市場。口蘑屬中有10多種都是味美的食用真菌

4 口蘑的別名

白蘑白蘑菇、蒙古口蘑、雲盤蘑、銀盤蘑

5 《中華本草口蘑

5.1.1 拼音名

Kǒu Mó

5.2 來源

藥材基源:爲口蘑真菌香杏口蘑和蒙古口蘑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loma gambosum (Fr.)Gill.[Calocybe gambasa (Fr.)Sing]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在子實體幼小時期(蘑菇釘)採摘,除去雜質,曬乾

5.3 形態

1.香杏口蘑 菌蓋寬6-12cm。半球形至平展,光滑,不粘,帶白色或淡土黃色至淺土紅色,邊緣內卷。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或稍帶黃色,稠密,窄,彎生,不等長。菌柄長3.5-10cm,租1.5-3.5cm,白色或稍帶黃色,具條紋,中實。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5-6.2)μm×(3-4)μm。

2.蒙古口蘑 子實體白色,菌蓋寬3-17cm。半球形至平展,白色,光滑,初期邊緣內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稠密,彎生,不等長。菌柄粗壯,白色,長3.5-7cm,粗1.5-4.6cm,中實,基部稍膨大。孢子光滑,無色,橢圓形,(6-9.5)μm×(3.5-4)μm。

5.4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香杏口蘑 生於草原沃土上。夏、秋季雨後,形成蘑菇圈。

2.蒙古口蘑生於草原上。夏、秋季雨後形成蘑菇圈。

資源分佈:1.香杏口蘑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等地。

2.蒙古口蘑 分佈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等地。

5.5 性狀

性狀鑑別 ( 1)香杏口蘑 菌蓋半球形或平展,直徑6-11cm,白色、淡土黃色或深蛋殼色,表面光滑,邊緣內卷,菌肉厚,類白色。菌褶稠密,不等長,白色或帶淡黃色。菌柄長3.5-10cm,直徑1.5-3.5cm,白色或淡黃色,表面具縱紋,中實。氣香,味淡。

(2)蒙古口蘑 菌蓋半球形或平展,直徑3-17m,白色,有的邊緣內卷。菌肉厚,白色。菌褶稠密,不等長,白色。菌柄長3.5-7cm,直徑1.5-4.6cm,基部稍膨大,白色,中實。氣香,味淡。

5.6 性味

甘;辛;性平

5.7 歸經

肺;脾;胃經

5.8 功能主治

健脾補虛;宣肺止咳透疹。主頭暈乏力;神倦納呆消化不良;咳嗽氣喘麻疹欲出不出;煩躁不安

5.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30-60g。

6 口蘑的食用量

每餐約30克

7 口蘑營養價值

1. 富含微量元素硒的口蘑是良好的補硒食品,喝下口蘑湯數小時後,血液中的硒含量和血紅蛋白數量就會增加,並且血中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活性會顯著增強,它能夠防止過氧化物損害機體,降低因缺硒引起的血壓升高和血黏度增加,調節甲狀腺的工作,提高免疫力;

2. 口蘑中含有多種抗病毒成分,這些成分對輔助治療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很好效果;

3. 口蘑是一種較好的減肥美容食品。它所含的大量植物纖維,具有防止便祕,促進排毒、預防糖尿病大腸癌、降低膽固醇含量的作用,而且它又屬於低熱量食品,可以防止發胖。

8 口蘑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都適合食用,尤其適合癌症、心血系統疾病、肥胖便祕糖尿病、肝炎、肺結核、軟骨病患者食用。

9 口蘑食療功效

中醫理論認爲,其味甘性平,有宜腸益氣、散血熱解表化痰理氣等功效。

10 口蘑的食用建議

1. 最好喫鮮蘑,市場上有泡在液體中的袋裝口蘑,食用前一定要多漂洗幾遍,以去掉某些化學物質

2. 宜配肉菜食用;製作菜餚不用味精雞精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