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布筋骨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ū bù jīn gǔ cǎo

2 《*辭典》:忽布筋骨草

2.1 出處

《青藏高原藥物圖鑑》

2.2 拼音名

Hū Bù Jīn Gǔ Cǎo

2.3 別名

白毛夏枯草(《西藏常用中草藥》),輪花筋骨草(《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生鬥尕爾摸(藏名)。

2.4 來源

脣形科植物白苞筋骨草全草。6~7月採,洗淨,除去鬚根,晾乾。

2.5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20釐米。莖直立。四棱形,基部分枝,具短柔毛。葉對生,橢圓狀披針形、矩圓形至倒披針形,長2.5~8釐米,寬0.9~3釐米,先端圓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或具不整齊的鈍齒,兩面和邊緣均被柔毛。穗狀花序長3~11.5釐米;苞片卵形至橢圓形,長約3.9釐米,寬約2.7釐米,先端漸尖;花萼近鐘形,5齒裂裂片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具柔毛;花冠白色,二居形,上脣小,2裂,下脣大,3裂,中裂片約等於側裂片2倍,花冠筒基部膝曲,長約1.2釐米,寬約2.3毫米,被柔毛;雄蕊4,2強,上面2枚與花冠的側裂片等長,下面2枚超過它,着生花冠筒中部以上,伸出花冠外,花絲長5~8毫米,基部扁平,花葯丁字着生雌蕊1,花柱長約1.8釐米,柱頭2裂。小堅果,黑色,倒卵狀橢圓形,具網狀皺紋和微毛。種子卵形,黑褐色。花期7~8月。

2.6 生境分佈

生於田邊地埂、河谷,及荒野陰溼處。分佈甘肅、青海、山西、河北、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2.7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藥》:"苦,寒。"

2.8 歸經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肝腎二經。"

2.9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感冒風熱咽喉腫痛咳嗽吐血高血壓面癱,跌打瘀痛。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涼血降壓。治外感風熱高血壓咽喉炎,支氣管炎,尿路結石,瘡癰腫毒。"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鑑》:"解毒。治流行性感冒中毒肝臟損害及肝胃並病。"

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熱抗菌,活血消腫。治跌損瘀凝,面癱嘴歪,勞傷咳嗽吐血氣痛消毒炭疽。"

2.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2.11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