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 八綱辨證 六淫 中醫病因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án

2 英文參考

col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八綱辨證之一·寒

寒爲八綱辨證之一[1][2]。乃是病證的一種基本屬性或類型,包括外寒內寒等證型,後者多屬功能衰退的病證[2][2]

4 外感六淫之一·外寒

外寒病因外感六淫之一[2][2]。爲冬令主氣[2][2]。過極則構成病因,屬陰邪,易傷陽氣,其性凝滯、收引[2][2]。 寒氣侵人,阻滯氣活動,成爲痛證原因之一[2]。《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溼之氣也。”

寒爲陰邪,易傷人陽氣。致病多在冬季,其他季節雖亦可見到,但畢竟不如冬令之甚。寒性收引、凝滯,故易出現筋脈拘攣氣血阻滯而疼痛症狀。寒之爲病,可分爲外寒內寒兩類。外寒由外而入,致病又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於肌表者,稱爲傷寒寒邪直中臟腑者,稱爲中寒內寒則是機體陽氣不足,寒從內生。外寒內寒雖有區別,但又互相聯繫,互相影響,陽虛之人,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入機體,積久不散,又常損傷人體陽氣,導致內寒的產生。

5 病機之一·內寒

內寒病機,並非由體外侵入,而是由於臟腑功能活動失調所產生的,能夠形成類似外寒證候邪氣,爲了使之與外感六淫相區別,稱爲內寒[3]

內寒陽氣虛衰,功能衰退的一種表現,故又稱“虛寒”。其主要見症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嘔吐清水下利清谷,倦怠喜臥,筋脈拘攣,局部冷痛等。因腎中藏有真陽,爲一身陽氣之本,能溫煦全身臟腑組織脾爲後天之本,爲氣血生化之源主運精微至各臟腑組織,並使陽氣達於肢體四末。故脾腎陽虛,失其溫煦作用,最容易表現虛寒之象,而其中尤以腎陽虛衰爲主要關鍵,故《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4]

陽衰則相對陰盛陰盛於內,則陽氣更爲虛衰,兩者互爲因果,但陰寒爲標,陽虛爲本,臨證時,當分清標本主次,是脾腎陽虛,還是陰寒內盛[4]

5.1 陰寒內盛

[4]

病機概要:陽氣虛衰,導致陰寒內生,停滯積聚,爲飲爲腫。

主要脈證:形寒肢冷,甚則四肢逆冷嘔吐清水下利清谷,面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弦或沉弱。

治療法則:助陽祛寒。

方藥舉例:四逆湯之類。

5.2 脾腎陽虛

[4]

病機概要:多因病久耗傷陽氣,或水邪久踞,或久泄遷延,以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腎陽,終致脾腎陽氣俱虛。

主要脈證:面色㿠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喜暖,五更泄瀉小便清長,舌淡且胖,脈沉弱無力。

治療法則:溫補脾腎

方藥舉例:附子理中湯之類。

6 寒證·寒

寒指寒證。《黃帝內經靈樞·禁服》:“盛則爲熱,虛則爲寒,緊則爲痹。”

7 寒涼·寒

寒爲寒涼。《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

8 六種氣候因素之一·寒

寒爲六種氣候因素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溼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

9 太陽寒水之氣·寒

寒指太陽寒水之氣。見“寒交暑”。

10 寒冷的季節·寒

寒指寒冷的季節。見“寒無犯寒”。

11 寒性·寒

寒指寒性。《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治寒以熱,治熱以寒。”

12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2.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
  4.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