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型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4 ICD編碼

81.5601

5 概述

人工踝關節置換術是一有爭議的手術。對於距下和中附關節正常的年輕人,患有單純的踝骨關節炎、具有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症狀,在適宜的位置上行踝關節融合術,從功能上可獲得滿意效果,不宜行人工關節關節置換。老年病人(60歲以上)患有踝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如有嚴重的後足畸形,必須先行後足畸形矯形,纔可考慮行人工踝關節置換。如踝關節穩定或後足畸形不能矯形,則應行踝關節融合。因此踝關節人工關節適應證是很有限的。

有人認爲,踝關節融合後的長期療效觀察發現常出現足部疼痛,尤其是合併有足部多關節炎者。因此,20世紀70年代早中期出現了多種人工踝關節,其短期療效成功率可達80%~90%。但在更多臨牀應用和長期觀察後,多數踝關節成形術遠期效果均極差,尤其是單純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年輕患者。這使許多外科醫師贊同Waring“踝關節成形術不應再進行”的意見。但仍有些人並不這樣悲觀,主張對那些活動較少,而且踝關節和距下關節均合併有關節炎者,適宜行踝關節置換術。雖然人們對解決踝關節假體設計問題做出了種種努力,但全踝關節置換的中、長期隨訪結果不如全髖和全膝關節療效理想。因此,對踝關節新型假體,只有進行長期隨訪,才能確定假體在位率是否真的比早期假體高。目前認爲,不應只根據已報道的全踝關節置換術的短期隨訪結果,就貿然廣泛應用踝關節置換術治療踝關節炎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16.1.1-1~3.16.1.1-3)。

6 適應

凡具有踝關節融合指徵的非感染病例,大多可考慮踝關節置換術。骨水泥型人工踝關節置換適用於:

1.陳舊性踝關節骨折脫位,遺留嚴重創傷性關節炎,伴明顯疼痛功能障礙。

2.類風溼關節炎,特別是雙側性者。

3.其他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血友病關節炎

4.距骨缺血性壞死

5.無感染史或局部感染已完全控制1年以上。

6.有較好的軟組織條件,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正常。

7.年齡以中老年爲好,但不能作爲掌握適應證的主要因素。

7 禁忌症

1.有近期感染史。

2.踝關節側副韌帶完全斷裂或肌肉癱瘓而有明顯踝關節失穩。

3.神經系統疾病,如小腿遠端或足部感覺缺失

4.畸形過大無法手法矯正

5.嚴重骨質疏鬆銀屑病關節關節炎,踝關節置換應慎重。

8 麻醉體位

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全身麻醉。採用仰臥位

9 手術步驟

1.切口  踝關節前方縱行S形切口,起於踝上約8cm,止於距舟關節處。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淺深筋膜小腿韌帶和十字韌帶,將趾長伸肌腱向外側牽開,脛前動脈連同其他背側肌腱向內側牽開。縱行切開關節囊,連同骨膜向兩側推開,直至充分顯露距骨與內、外踝之間的關節面爲止。

2.以骨刀鑿除脛骨與距骨間、脛骨內踝外踝關節面,使截面間留下1.1cm空隙,如踝關節原有內外畸形,應綜合應用截骨和軟組織鬆解加經矯正,使矯正後的關節間隙保持內外一致、前後一致。在脛骨正中和距骨正中另以骨刀做矢狀方向開槽以容納假體柄。根據骨性處理完成後的踝間距選擇合適寬度的假體。將脛側假體與距側假體合攏,試插入間隙中,並適當修復截骨面,使假體位置無偏斜或扭轉、截骨面密貼、脛側假體能脛骨截面的前後骨皮質接觸,被動活動幅度可達35°且旋轉中心正好位於脛骨的中軸線上。

3.取出假體,於截骨面上用小刮匙挖成若干小孔穴,並使孔穴口小底大,以容納骨水泥和增強骨水泥的錨固力。

4.沖洗傷口,衝盡血塊和骨屑,擦乾骨面,於截骨面和假體錨固面塗以骨水泥,骨水泥應充分進入骨面和假體上的孔、槽中。置入假體,做踝關節被動伸屈活動數次,證實假體位置滿意後,即將踝關節保持與中立位並適當加壓。刮除溢出的骨水泥,並用骨水泥封閉供假體柄插入的縱向骨槽,待骨水泥固化後縫合切口,留置橡皮引流條1~2根。

10 中注意要點

1.注意保護切口皮緣,以防止切口不癒合。

2.鑿除距骨與內外踝間的關節面時,應防止內外踝骨折。

3.假體的旋轉中心,在矢狀面和冠狀面上均應位於脛骨的中軸線上。並使脛側假體的錨固面與脛骨截端的前後方骨皮質接觸。

11 術後處理

骨水泥型人工踝關節置換術後24~48h去除引流。術後立即用短腿石膏託或彈性繃帶固定踝關節功能位2~3周。外固定去除後立即加強主動鍛鍊,並在雙柺幫助下行走,術後6周去拐。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