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下段切除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gǔ xià duàn qiē chú shù

2 註解

股骨下段切除術

長骨端的腫瘤較多見,其中膝關節附近是好發部位,或在股骨下端,或在脛骨上端。當整個骨端被廣泛破壞時,或有惡性傾向的腫瘤時,應切除整個骨端。下面以股骨下段切除爲例:

3 手術圖解

膝關節前內側切口,顯露關節股骨下段前面

分離股骨下段

⑶切除股骨下段

股骨下段切除後植骨修復示意圖

⑸半關節滅活再植或異體半關節移植

圖1 右側股骨下段切除術

4 術前準備

1.手術時間較長,出血較多,術前應配血備用。

2.攝x線片,需要時ct掃描,初步明確腫瘤及需切除的範圍。

3.準備足量和足夠長度的貯存骨,備作植骨用。

4.腫瘤病例應準備冰凍切片

5 麻醉

連續硬膜外麻醉腰麻

6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膝下墊枕。

2.切口、顯露 股上部置止血帶,取膝關節前內側顯露途徑(見膝關節顯露途徑),自股骨中部至股骨上端作一長的前內側切口。從股直肌、股內側肌間隙進入,骨膜下顯露股骨下段。切開髕骨內側的腱膜與關節囊,將髕骨外拉翻開,股骨下段及膝關節腔的前部即可全部顯露[圖1 ⑴]。如腫瘤已穿破骨膜,應作局部擴大切除。

3.分離和切除股骨下段 屈曲膝關節,切斷膝內、外側副韌帶和交叉韌帶,爲切除股骨下段做好準備[圖1 ⑵]。但在腫瘤病側施行半關節切除時,最好先在骨幹部切斷骨骼然後往下分離切除。股骨幹切斷的平面高度,應初步定在x線片所見的腫瘤上極以上1cm處,但最後切除範圍必須以病理檢查爲準。取近端髓腔組織作冰凍切片鑑定切斷平面有無腫瘤殘餘。如有腫瘤細胞發現,應繼續向上切除,直至發現腫瘤細胞平面以上最少1cm的正常組織(惡性瘤最少5cm)。切斷時可用線鋸套過股骨,將周圍軟組織妥善保護後鋸斷。用持骨鉗夾住斷端,在骨膜下向下剝離股骨下段,切斷膕肌、蹠肌和腓腸起點及在膝關節後面的關節囊附着部,此時,股骨下段即可被全部遊離切除[圖1 ⑶]。在骨膜下剝離及分離關節囊時應緊貼骨面;在股骨下段的內側及後側有膕動、靜脈神經,應注意避免損傷。如骨腫瘤某些部位皮質變薄,在剝離時注意不要穿破,以免將腫瘤組織植入組織。如皮質很薄,並有小的缺損,說明腫瘤組織已侵入軟組織,應即在骨膜分離,並將浸潤的軟組織腫瘤一起切除。然後,將半月板切除,將脛骨軟骨面鑿除,骨膜下剝離脛骨上端3~4cm,準備植骨;如欲作股骨下段滅活再植或異體半關節移植,則上述組織勿需切除,保留脛骨軟骨面,貼近股骨髁間窩面切斷交叉韌帶修復用。

4.修復重建 根據病情及結合病人要求選用下列方法

植骨:植骨方式可以用異體皮質骨板作雙重骨上骨移植;或縱行劈開脛骨上段,取其內側一半倒轉作缺損區的移植。植骨的兩端各與股、脛骨重疊3~4cm,以螺釘內固定(股,脛骨之間的缺損區可以縮短2cm,不致影響下肢功能)。移植骨板的總長度應爲最後缺損區的長度加上6~8cm,其寬度應在3cm以上。剩下的骨缺損區用髂骨及脛骨上端取下的松質骨填充[圖1 ⑷]。植骨後的位置應相當於膝關功能位,注意避免旋轉或內、外翻畸形

自體瘤段骨滅活再植:將取下的瘤段骨的腫瘤組織全部刮尺,置入75%酒精滅活半小時,或煮沸滅活半小時,取出復於原位,加壓鋼板內固定,瘤腔用自體髂骨、腓骨段填充,骨殼上鑽多數孔或開窗,以利周圍血管長入,促進癒合。修復交叉韌帶

異體半關節移植:將骨庫儲存的股骨下段與病人股骨上段修成相對的l形,臂長約3cm,然後對位,用拉力螺絲釘3枚固定[圖1 ⑸]。其他同滅活再植的處理。

人工半關節移植:如符合條件,可以應用。

5.縫合,鬆開止血帶,徹底止血沖洗傷口,置負壓引流管後逐層縫合。

7 術後處理

1.用足量抗生素預防感染

2.髖半人字石膏外固定病肢於功能位最少6個月,攝片觀察待骨性癒合後(一般需在1年左右)才能負重。

8 骨切除術後的重建

有些部位的骨切除術後,對功能無影響或有輕微障礙(如腓骨中、上段、髕骨、肋骨、不傷及髖臼及骶髂關節的髂骨翼、尺骨下端、橈骨頭部等),不需進一步修復重建。但四肢的主要長骨(如肱、橈尺、股、脛骨功能重要,骨切除術後必須重建。在關節外的骨切除,可在切除同時給以植骨及內固定,恢復骨的連續性。對半關節或全關節切除者,可作功能關節融合性;當骨腫瘤未侵入軟組織,僅爲低度惡性時,可施行瘤骨切除、滅活再植術;年齡超過50歲者,可考慮人工半關節或全關節置換術,以保留關節功能

骨切除後的植骨需要較長的皮質骨及較多的松骨質,自體骨難以供給,可採用同種異體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