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
对疾病本质的概括: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同“症”:古人用同“症”,即症状之意。如《伤寒论·少阳病篇》:“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随着中医名词术语日趋规范,现在逐渐在淡化这种用法。《医方集解·序》:“凡病必有证,证者,證也。”
-
风轮赤豆·脾虚肝旺证
定义:风 赤豆·脾虚肝旺证(wind-wheelredbean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liverhyperactivity)是指脾虚肝旺,以黑睛赤豆反复发作,时隐时现,眼畏光涩痛随之起伏,迁延难愈,颈部可触及痰核,甚则累累成串,面白食少,胸胁胀满,大便溏泻,舌淡苔薄,脉弱或舌苔白腻为常见症的风 赤豆证候。
-
临证指南
概述:《临证指南医案》为中医医案著作。清·叶桂原撰。刊于1766年。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
-
证实质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所辨的“证”,在人的发病过程中,在物质内容和功能变化上都不同于西医所论的“病”,有其特定的实在的内涵,证实质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这一内涵,给出现代科学的说明。不同的“证”反映着人的不同方面或层次的功能异常,包括机体与环境之间、体内脏腑之间、脏腑经络的各项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异常;
-
女科经论
《女科经论》妇产科著作。本书汇辑历代有关妇科著作中的理论和证治,依类选编,共分月经、嗣育、胎产、产后、崩带、带下和杂证七门,列病证163种,引录各家论述7000余条,并附加按语,予以补充或订正。如将热入血室证、血分证、水分证、咽中证、癥瘕痃癖证、乳证、前阴诸证及夜梦鬼交等证一概归入“杂证门”中。
-
蒋希曾
蒋希曾清代医家。泉塘(今湖南临湘)人。同治元年(1862年)其母病故,伤痛于母病之不治,乃改习医,数年后有成。故取临证中阴阳虚实易于混淆者,及其他疑似之证,详加辨析,编成《医验辨似》二卷(1896年),共列“伏暑似虚劳证”、“阳虚似外感证”、“产后受风似虚脱证”等疑似证32条,辨析详明,颇有助于临床诊断。
-
汉方新解
《汉方新解》为书名。撰年不详。作者意在以西医学理论解说中医(尤其针对张仲景学说),“以期东西两派医学之融合统一。”全书收方110首,主要系仲景方。每方除述药物、剂量、用法外,更分治验、方证概说、腹证、图解、适应证等项。对瘀血证颇多阐发,自谓对下瘀血丸、大黄 虫丸、抵当丸解说最具心得。
-
伤寒来苏集
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书成于1669年。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
-
伤寒保命集
《伤寒保命集》为《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的别名。金元·张璧撰。书中分述伤寒六经病证,伤寒主方,变方及其适应证。辨别伤寒与温病,介绍伤寒症候的刺法,伤寒杂证,伤寒传变诸证和一些较常见的内科杂病的证治。此外并介绍妇人伤寒、某些妇产科及外科病证的证治。后编入《济生拔粹》中。
-
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
《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为伤寒著作,又名《伤寒保命集》,二卷,金元·张璧撰。书中分述伤寒六经病证,伤寒主方,变方及其适应证。辨别伤寒与温病,介绍伤寒症候的刺法,伤寒杂证,伤寒传变诸证和一些较常见的内科杂病的证治。此外并介绍妇人伤寒、某些妇产科及外科病证的证治。后编入《济生拔粹》中。
-
起坐生花
起坐生花证名。即久坐突然起立时眼冒星花之证,见《古今医统》。该证因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所致。《证治准绳·杂病》有:“(目)内外别无证候,但其人动作少过,起坐少频,或久坐,或久立,久眠,久视,便觉头眩目花昏晕也。”治疗除查治眼疾外,应滋补肝肾,调养气血为主。
-
非风
非风病名。卒然昏倒,神识昏愦之证。以其因内伤积损所致,而非外感风邪,故名非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参见类中风条。
-
肺绝
证见气喘不休,口张气但出不还,面赤,汗出发润,无寸口脉等。《中藏经》卷上:“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医林绳墨·中风》:“鼾睡自汗者,肺绝也。”《医宗必读·真中风》:“若中风昏倒…
-
洪肿
水肿之剧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诸病源候论·身面卒洪肿候》:“身面卒洪肿者,亦水病之候,肾脾虚弱所为。”见于风水、皮水、石水等病证,亦可见于脚气、鼓胀、肠覃、石瘕等证,须辨属气属血,随证施治(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郁火恶寒
因火郁清道,至阳气不得外越所致的恶寒证。《证治汇补·恶寒章》:“郁火恶寒,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证见恶寒,四肢厥冷,兼见口苦、溺赤、脉数。治宜升阳散火,用升阳散火汤,或火郁汤等。
-
王维德
王维德清代外科医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其曾祖王若谷即以疡科闻名。如以红肿疮疡为阳实之证,而白色疽证属阴虚,认为“痈疽无死证”。此说在清代外科学术中有一定代表性,其观点在其代表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明确的表态,然过于机械地一概反对针刀毒药,也遭到一些医家的非议。
-
张氏医通
清·张璐撰于1695年。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1949年后有排印本。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
-
目珠子脱出
目珠子脱出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珠突出眶证又名目珠子脱出、肝胀。见《证治准绳·杂病》。多由热盛火炽,外伤等致目珠暴然突出于眼眶,“与鹘眼证因滞而慢慢胀出者不同”(《张氏医通》卷八)。由火热所致者,宜清热泻火,用清凉膏加减;
-
胸中痞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贯珠集》卷二:“此痰饮类伤寒证,寒为寒饮,非寒邪也。《活人书》云:痰饮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壮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正此之谓。”
-
外科理例
《外科理例》为外科著作。明·汪机撰于1519年。作者广辑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己等疡科医论,结合临证心得,列医论154篇,选方265首及个人治验,详述外科诸证。书中阐析发病原因、病机、治则之要,倡“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反对滥用刀针,主张外病内治。诊断强调详审脉证,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
气血俱虚头痛
指气虚、血虚证候并见的头痛。见《兰室秘藏·头痛》。《脉因证治·诸头痛有六证》:“气虚,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者,异乎邪毒所攻。”《张氏医通·头痛》:“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证治准绳·头痛》:“气血俱虚头痛者,于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辛。”
-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综合性医书。明·虞抟撰于1515年。凡所述诸证,均先立论,必以《内经》要旨为提纲。其证治则以朱丹溪学术经验为本。脉法采摭《脉经》,伤寒、内伤、小儿病分别宗法张仲景、李杲和钱乙。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如金青盲
概述:如金青盲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病因病机:绿映瞳神证久而不治导致形成的晚期危重证候。症状:《张氏医通》卷八于绿映瞳神证内指出:“瞳神乍看无异,久之专精熟视,乃见其深处隐隐绿色,自视亦渐觉昏眇…本病愈后不好。类黄风内障。
-
医彻
《医彻》综合性医书。刊于1808年。卷一为伤寒,自两感证至夹证、坏证、遗毒;卷二-三分述中风、虚劳等多种内科杂病、外科痈证以及五官、口齿的一些病证;卷四为女科经、带、胎、产诸病。怀氏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强调察色、审声、持脉、辨证的重要性,强调使用四诊所得辨析施治,并主张治病宜结合具体病情灵活变通。
-
阴漏
《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生漏,但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稍可,非若他证之长流,乃幽阴中有伏隐之火随气升而来,故遇阴分即病重,治当温而清之。”宜黄芪汤加减。发生在男、女前阴部之漏证·阴漏:阴漏为病证名。见《外科启玄》卷七。三曰阴漏,男女阴内痛而出水者是也。”
-
色厥动血
概述:色厥动血为病证名。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衄。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症状:其症吐衄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原,外无烦热脉证而血厥不止者,属危证,宜用镇阴煎,待其势定,然后随证调治。
-
火病咽痛
火病咽痛为病证名。有两种解释:①由于肺胃实火上升所致者,其证发作迅速,疼痛剧烈,局部充血严重,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常伴有全身症状。例如《红炉点雪》卷二:“若夫土衰水涸,则相火蒸炎;由是而咽喉干燥疼痛等证作矣。火病至此,实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冲浮于上,而乃至此。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
阴(疒^颓)
阴(疒^颓)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多因喜、怒、哀、乐、悲、思、恐等七情所伤,或坐卧冷湿,或寒邪侵袭郁结而成。“肠(疒^颓)、卵胀难差,水(疒^颓)、气(疒^颓)、针灸易治。”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子宫脱出名为阴(疒^颓)”。即子宫脱垂。
-
肺痈喘
肺痈喘证名。患肺痈时所出现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因邪火热毒挟痰瘀壅阻于肺所致。其证兼见口燥、胸中隐痛、咳唾腥臭脓痰及高热等证。治宜清肺解毒,用桔梗汤加防风、橘红、银花、麦冬,或千金苇茎汤等方。本证见于肺脓疡等疾患。
-
简明医彀
《简明医彀》综合性医书。明·孙志宏撰。刊于1629年。本书以介绍临床各科疾病证治为主,附有成方、验方并医论等。卷首有要言一十六则(多为医论)和制药、煎药、服药法等,颇多经验之谈。卷一-五,内科杂病,兼及五官、口齿病证;卷六-八分述幼科、妇科、外科病证,述证简要而方治详备,主方后附有成方及简效方。
-
劳倦恶寒
劳倦恶寒证名。因劳倦过度所致恶寒证。见《证治汇补·恶寒章》。由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所致。证见恶寒,倦怠,手心独热,脉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补中益气汤主之,甚则加桂、附。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
冷流注
冷流注病名。见《仙传外科集验方》。多因流痰、附骨之证而致,证见流注冷证,多发附骨,漫肿不热,内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伸,脓成难溃,溃后难敛,误用刀针或自溃者,则有瘀血腐脓流出。治宜温阳散寒,补益脾肾,方选阳和汤加味,外用可选回阳玉龙膏。类似慢性骨髓炎,骨结核形成之寒性脓疡等证。
-
疠风二便下血
疠风二便下血证名。麻风病人大小便出血之证。见《外科证治准绳》卷五。证见疠风病人因气虚而致便血、尿血等兼症。除辨证治疗疠风外,宜用四君子汤加升麻、当归以补其气;若属元气下陷而二便下血者,可兼服补中益气汤;若属肾者可用六味地黄丸。
-
辨证录
《辨证录》综合性医书。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而忽于舌脉的诊察。
-
腘血
腘血证名。临床以腘窝(委中穴或委中穴附近)出血为主证。《证治汇补·胸膈门》:“…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并指出此证由肾与膀胱经虚热所致。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主张用十全大补汤治疗。参见肌衄条。
-
大结胸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症状及治疗:《类证活人书》卷十:“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
-
伤寒标本
伤寒标本指伤寒的本证、标证及其受病的先后情况。明·陶华《伤寒家秘的本》卷二:“…参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为书名。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则;本书卷上有传染一则,以示伤寒与疫疠的区别;在治法上用双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补充仲景治法之未备。
-
玉粒分经
玉粒分经为病证名。亦作玉粒分精。《证治准绳·杂病》:“此证或生于睥,或生于气 。生于睥者,湿热为重,由土之燥滞。其形圆小而颗坚,色淡黄或白肉色。初起不疼,治亦易退,亦有轻而自愈者。”治法:发于睑内者,宜清热泻脾,用清脾散加减;生于白睛者,宜清泻肺热,用泻白散加减。
-
松崖医径
《松崖医径》综合性医书。明·程玠(一作程介)撰。刊于1600年。上卷论述伤寒诸证,并将五脏和命门脉证及24脉,以图说、提要的形式予以介绍,附治疗方剂165首;下卷分述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儿科、目齿等病证证治,内容简要,颇多秘传效方。现有明、清多种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外疳
外疳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儿科》:“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
玉粒分精
玉粒分精为病证名。即玉粒分经。《证治准绳·杂病》:“此证或生于睥,或生于气 。生于睥者,湿热为重,由土之燥滞。其形圆小而颗坚,色淡黄或白肉色。初起不疼,治亦易退,亦有轻而自愈者。”治法:发于睑内者,宜清热泻脾,用清脾散加减;生于白睛者,宜清泻肺热,用泻白散加减。
-
阳明三急下
阳明三急下为病证名。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种急下证。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张口抬肩
见《伤寒明理论》。重证喘病患者多有此证。有虚实之分。《罗氏会约医镜》:实证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为肺经邪气实,治宜散之破之。虚证者由火烁真气,气衰而喘,致张口抬肩,宜用补益、镇摄、收敛等法,忌用破散药(《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参见肩息、息高等条。
-
热厥头痛
热厥头痛病证名。因热盛气逆所致的头痛。由邪热上攻,经气厥逆所致。证见头痛积年不愈,烦热。《证治准绳·杂证》:“热厥头痛,虽严寒犹喜风寒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其痛复作。”治宜清泄邪热,用清上泻火汤,或选奇汤加川芎、柴胡、黄连、生地、当归、黄柏、知母、荆芥、芽茶等药,后用补气汤。
-
白虎候
白虎候为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即白虎证似痫。为急惊风类证之一。出明·万全《幼科发挥》。并载“其状身微热,有时啼唤,有时小冷,屈指如数,似风痫,但手足不瘈疭耳。”明·万全谓为客忤之轻证。
-
惜分阴轩医案
《惜分阴轩医案》医案著作。尤善于治疗虚体挟实之证,治法近于叶天士一派。在临证中能随证变通,化裁治方以切合病机。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收妇科、五官、伤科等,内容较为丰富。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刊行时,改名为《周小农医案》,并增加三卷未刊手稿,以病证归纳,分为六卷、39门,眉目较为清楚。
-
活幼口议
《活幼口议》儿科著作。元·曾世荣撰。刊于1294年。卷一-三议明至理25篇,总论儿科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对几家主要的儿科著作稍加评论。卷四-五议初生牙儿证候26篇;卷七论面部气色;卷九议胎中受病诸证15篇;卷十-二十议小儿各种病证的证治。现有明刻本及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肝绝
《中藏经》卷上:“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唇吻反青,四肢(执^水)习者,此为肝绝也。”成无己注:“(执^水)习者,为振动,若搐搦,手足时时引缩也。”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②中风脱证之一。《医林绳墨·中风》:“眼合直视者,肝绝也。”
-
黄风
见《古今医统大全》。黄风内障为病证名。为五风变内障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于绿风内障证指出:“久则变为黄风”。是指由绿风内障失治而成,以瞳神散大、晶状体混浊呈淡黄色、目盲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黄风的症状:证见“瞳神已大,而色昏浊为黄也”(《张氏医通》卷八),展缩失灵,目已失明。
-
血热
病证名·血热:血热为病证名,是小儿发热的一种证型。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血分热:血热亦称血分热,即热之在血分者。指外感热邪,热入血分,血受热邪所迫而妄行,导致出血、发癍等的病理变化。证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证治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