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负责人张抒扬。
-
罕见病目录制订工作程序
(代章)2018年5月28日全文:罕见病目录制订工作程序第一条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促进罕见病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制订更加科学合理,不断完善罕见病相关管理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制定本程序。(二)对患者和家庭危害较大;根据反馈意见情况,决定是否按照第十一条规定再次召开论证会议,并最终确定目录。
-
癥瘕
癥瘕病证名。《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为瘕。《圣济总录》还认为癥瘕与积聚属同类疾病:“癥瘕结癖者,积聚之异名也。详见癥、瘕、七癥、八瘕、十二癥等条。
-
颠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又:“肺脉急甚为癫疾。”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③癫狂病,神志错乱的疾病。《素问·脉解》:“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颠疾也。”
-
青筋牵
青筋牵古病名。以病发于春季,责之于肝,肝主筋,其色青,其病则呈拘急牵引之状,故名。见《伤寒总病论》卷五。证见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憎寒复热,颈中双筋牵,不能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欲转动,合目回侧。治宜清解疫毒,用柴胡地黄汤、石膏竹叶汤等方。
-
病发于阴
病发于里·病发于阴:病发于阴为病证名。指病发于里,如胸中、心下等部位。发于阴经的病·病发于阴:病发于阴是指辨证上如病者无发热而出现恶寒,为发于阴经的病。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黄肉随
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病者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颧,隐隐而热,不相断离,病名黄肉随”。“其病从太阳阳明相格,寒湿不调,关节格滞。”
-
母
《灵枢·禁服》:“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③指象母亲一样,滋养诸脏。《素问·阴阳类论》:“三阴为母。”④五行生克变化中,生我者为母。如土生金,则土为金母。《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灵枢·五色》:“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
白皮病
白皮病病原此病是由白皮极毛杆菌所引起的。白皮病流行情况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克或土霉素25克。
-
葡萄锈病
葡萄锈病病状葡萄锈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北方葡萄产区多零星发生,一般为害不重。侵染及发病规律此病主要以冬孢子、夏孢子借风雨传播,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过冬。7月中下旬梅雨结束后,气候高温干燥,夏孢子靠风传播,落在叶片上后,7天内便出现病斑,病情转剧。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深埋。
-
寿世青编
《寿世青编》为书名。由清代尤乘撰。全书两卷,上卷载有疗心法言,养肝、养脾、养肺、养肾说,斋说,食忌说,睡诀,孙真人卫生歌,孙真人养生铭,四时摄生篇,十二时无病法,静功六字却病法等。下卷载有服药须知,煎药有法,服药忌食,饮食禁忌节要,却病十要,病有七失不可治,老人病不同治法,论妇人病有不同治法等。
-
标而本之
标而本之治疗学术语。指标病与本病并见时,在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下,先治其标病,后治其本病。《素问·标本病传论》:“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王冰注:“标而本之,谓先发轻微缓者,后发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
息积
《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证治准绳·杂病》:“息积,乃气息痞滞于胁下,不在藏府荣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医学阶梯》则谓息积仅右胁下满,息难,未见形块。治宜调畅气机为主,三因化气汤、木香调气散等方,并可用导引法。
-
肉瘕
指因食肉无度而成的瘕病。《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讫,又思之,名曰肉瘕。”本病与肉癥类似。肉癥指因食思肉类无度,日久脘腹结块坚定不移的一种病症。多由滞积夹痰瘀凝滞所致。见《备急千金要方·肝脏》。
-
生注
九注之一。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注,与病者相似,故名生注。”症见心胁痛,转移无常,数日后体中痛,移易牵制,冲绞心胁。日久颜目赤,精泽青黑,咳逆下痢等。出《诸病源候论·诸注候》。风注、寒注、气注、生注、凉注、酒注、食注、水注、尸注等九种注病的总称。
-
肠蛊痢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肠蛊痢者,冷热之气入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愈,侵伤于藏府,下血杂白,如病蛊之状。”《千金要方》卷十五:“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蛊则纯痢瘀血。”参见蛊注痢条。本病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
萧埙
萧埙清代医家。潜心研究《灵枢》、《素问》及历代名医著作,长于治虚损、痨瘵等内科杂症。撰《医学经纶》一百三十四卷,以经说为主,详加阐发,条理清晰。另撰《女科经纶》,谓:妇女病四诊难尽,而妇女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等症。先经不调而后病者,调其经则病自愈。另著《中风症》(1722年),今存抄本。
-
风癔
《医门法律·中风门》:“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要略方论》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
-
膀胱气
①指小腹肿痛而不得小便的病证。见《普济本事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膀胱气,膀胱经病也。宜五苓散加茴香、葱白、盐。宜随用硼砂丸。”《奇效良方·疝门》:“世俗呼为小肠气、膀胱气、奔肠气、蟠肠气…或谓疝病之由膀胱经得病者,名为膀胱气,可用“毛际上小腹作痛”的症候(见《医碥·疝》)。
-
肝风疝
肝风疝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肝风疝,外感之邪也。”《类经》卷十七:“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详风疝条。
-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为内科著作。清·沈金鳌撰。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内容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等。每门分若干病证,每病各著源流一篇,并详述病证原委,悉其形证,考其主治,因病用方,理法方药比较契合。每病在介绍方治外,并附导引等治法。
-
病发于阳
病发于人体外部·病发于阳:病发于阳即病发于人体外部,泛指肌表或阳经所发生的病证,反映病变在表。病发于太阳·病发于阳:病发于阳是指辨证上,如病者发热而出现恶寒,为发于阳经的病。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是动病
是动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异常时所出现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2.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诸痿喘呕
诸痿喘呕指各种痿躄、喘逆、呕吐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痿,痿躄,因肺热叶焦而发之病。《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医垒元戎》卷七引,“痿”并作“病”。
-
打粉病
打粉病病原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是一种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而引起的鱼病。打粉病病症病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团,体表的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随后白点逐渐向尾柄、身体两侧、头部等处蔓延扩大,以致连接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故叫打粉病。
-
五逆不刺
五逆不刺指临床遇到五种脉证不符的危重病证,禁用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张介宾注:“凡此五逆者,皆阴虚之病。故《本神》篇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皆不可刺者也。”
-
惊怖
易惊善恐或因惊致恐之意。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金匮要略心典》:“惊怖即惊恐,盖病从惊得,而惊气即为病气也。”
-
兰台轨范
《兰台轨范》为综合性医书。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1通治方;8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本,宋以后诸方则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为多数医家所赞许。
-
癃
《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癃,痔,遗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淋,古谓之癃。”②指小便不利,属癃闭之轻者。《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一说罢癃病为背疾,腰曲而背隆高;一说为躄,指足不能行之疾。
-
肾怯失音
肾怯失音病证名。又名病后瘖。大病之后,突然嘶哑。《小儿药证直诀》:“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
-
肺消
①阳虚肺寒所致的多饮多溲病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②因心火刑肺,肺燥津耗所致消渴病。《辨证录·消渴门》:“消渴之病,有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治宜清心润肺,用清上止消丹、二冬苓车汤。
-
脾风
脾风病证名。《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恼,出黄。”此病须与太阳病、太阴病和一些湿病相区别。治宜白术汤。②即慢脾风。《幼科发挥》:“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
所生病
所生病为经脉病候术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穴位能主治某些病症。如手太阴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如手太阴经所生病还有“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暴注
暴注病证名。指起病突然,暴泻如注的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暴注,卒暴注泄也。”详见热泻、水泻、紧病各条。
-
外科启玄
《外科启玄》为外科著作。明·申斗垣撰。刊于1604年。卷一~三总论疮疡的病候、诊法及治则,共72论;卷四~九分论外科的各种病证约200病,每病除简述其证治外,均绘有图形;卷10附入《痘科珍宝》1卷。9卷病证的治疗方剂。解放后有影印本。现存初刻本等四种明刻本。
-
中医临床丛书
《中医临床丛书》为中医学丛书。王永炎、晁恩祥主编。成书于1999年。此丛书包括《今日中医内科》3卷、《今日中医外科》、《今日中医妇科》、《今日中医儿科》、《今日中医眼科》各1卷。对临床用药经验体会、变证之治疗致意尤深。“古训今释”介绍历代医籍对该病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法之学术观点。
-
喉刺
喉刺病名。系指上腭有红点,密密如蚊齿痕的病证。本病多由劳病未愈,虚火上炎,荣血已竭所致。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
瘅
《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灵枢·岁露论》:“四月已不暑,民病多瘅病。”㈡(dān,音丹)①热。《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王冰注:“瘅,谓湿热也。”
-
白气貍
指发于秋季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秋时应凉,而热气抑之,则责邪在肺,病日白气貍。”其症“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斑,喘咳,引气。”治宜清解疫毒为主。选用石膏杏仁汤,石膏葱白汤,或治白气貍方。
-
黑骨温
黑骨温古病名。指发于冬令,临床以里热外寒,腰或胸胁痛为主症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症见“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反引饮,腰痛欲折,或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转动,热彭彭,服冷多则洞泻。”治宜清热解肌、温肾祛寒,用苦参石膏汤、知母解肌汤等方。
-
吴有性
简介:吴有性为明末医学家。字又可,江苏吴县人。认为温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温非暑,而是由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或称疠气、杂气,与伤寒不同。其学说为后世所推崇,亦是后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故《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
脚湿气·血虚风燥证
定义:脚湿气·血虚风燥证(tineapediswithpatternofwind-dryness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脱屑,舌质淡红,舌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脚湿气证候。又称“田螺疱”。是指发生于足跖趾丫,以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足跖水疱,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癣病。属真菌皮肤病。
-
脚湿气·湿热下注证
定义:脚湿气·湿热下注证(tineapedi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于足部,以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淫成片,瘙痒疼痛或有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脚湿气证候。是指发生于足跖趾丫,以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足跖水疱,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癣病。属真菌皮肤病。
-
痗舌症
痗舌症病名。系指舌粗硬如石结核或不结核但口舌日见短小的病证。《喉舌备要》认为本病之病因为内伤心经所致。参见舌疳条。
-
鼻祟
鼻祟病名。系指鼻中生红线,少动则剧痛的病证。本病是因饮酒所致的一种怪病,故云祟。又名鼻中红线。治法:用人乳调冰硼散末轻点红线中间。
-
狂言喉风
狂言喉风病名。系由血热气盛,肺冒毒火上冲咽喉所致。《张氏医通》:“若有头痛发热,先与一味香豉浓煎,加葱涕探吐。后用荆、防、牛蒡…如口不开者,以牙皂末吹鼻取嚏,方可下药。”《喉科种福》卷四则将此病分为两种,采用不同治法,即认为:喉肿见鲜红色者,乃由风火引起,治宜疏风泻火,方用三黄凉膈散加减;
-
解惑释疑式心理疗法
解惑释疑式心理疗法是根据病人存在的疑虑,通过一定的方法释脱患者不必要的疑惑,以消除精神负担的心理治疗方法。历代许多医案曾有所记载,例如,《古今医案按》有“医僧法靖诊一室女,病似劳,诊之知其为忧思所伤。运用语言时,医生要掌握分寸,避免留下仟何不良暗示,对性格内向、抑郁寡言的人尤当注意。
-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温病著作。清·田宗汉撰。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赤脉(扌费)
赤脉(扌费)病名。发于夏季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夫疫病者…夏时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病曰赤脉(扌费)。”证见脉促,身颤掉不能禁,或肉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治宜清解疫毒,用石膏地黄汤等。
-
先
先①指病本,与“标”相对。《素问·贼风》:“先巫者知百病之胜。”《素问·六节脏象论》:“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灵枢·五变》:“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日者为病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