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泄

中醫病證名 中醫內科學 泄瀉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xiè

2 英文參考

anemogenous diarrh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風泄爲病證名[1]。又稱風瀉[1]。《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風泄惡風自汗,或帶清血。由春傷風,夏感溼,故其瀉暴。宜胃風湯。”《醫學入門》卷四:“風瀉,……要知四季脾受風溫,亦名飧瀉。春古蒼防湯、蒼芍湯,夏二香散,秋神術散,冬不換金正氣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湯、曲芎丸;帶血虛胃風湯。”本證可見於腸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1]

4 關於風瀉

風瀉爲病證名,又稱風泄[2]。見《醫學入門》卷四。

外感風瀉風邪入於腸胃而致的泄瀉[3]。見《症因脈治》卷四。主症爲惡風發熱自汗頭汗頭痛額疼,瀉下水谷或清水[3]。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證者當散表,兼利小便[3]。可用柴胡防風湯調五苓散幹葛防風湯調下六一散,防葛湯調胃苓散等方[3]

5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4][5])爲病名[6]。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6],又稱下利(漢唐時期)[7]。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7]。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7]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7]

鍼灸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8]。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採取綜合療法[8]

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9]

詳見泄瀉條。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7.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8. ^ [8]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