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瓣修復術

手術 膽道手術 普通外科手術 保存括約肌膽總管狹窄修復術 手術後膽管狹窄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ǎn náng bàn xiū fù shù

2 英文參考

repair of bile duct defect with gallbladder flap

3 手術名稱

膽囊瓣修復術

5 分類

普通外科/膽道手術/手術後膽管狹窄手術/保存括約肌膽總管狹窄修復

6 ICD編碼

51.7901

7 概述

膽囊瓣修復術用於膽總管狹窄的治療。 膽管狹窄的修復手術意指仍然保持膽汁流通的天然通路,以恢復生理功能。它的好處在於:①膽汁依天然通路進入十二指腸;②保持和發揮膽胰管末端括約肌功能,除生理性調節外,尤其可以避免腸液向膽道內的反流所引起的種種危害。膽管狹窄的修復手術主要用在病變範圍較侷限、遠近端膽管改變不重、與周圍組織無甚粘連的病例。而遠端膽管及括約肌結構功能正常,是另一個基本要素

膽管修復手術受到外科界的重視,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修復術成功的關鍵因素主要是:①治療要早,力爭在併發症發生前進行;②膽管與膽管的吻合應做到黏膜對黏膜;③吻合口要夠大並沒有張力;④用以完成吻合組織必須血供良好;⑤必要的吻合口支撐與引流;⑥引流肝下區,避免可能的滲漏與感染。歷年來,爲有效完成可靠的修復重建手術,國內外學者多方面開發可供實際應用的各種材料,實踐證明:金屬代用品、塑料類製品以及紡織品,均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往往導致修復失敗,並進一步增加再修復的困難。而應用病人自體組織的報道,正在不斷積累,值得進一步總結和研究。

膽囊是用來行膽管修復的最理想材料。平時發生醫源性膽管損傷,80%是在膽囊切除術中引起,因而,能利用自體膽囊行膽管狹窄修復的機會和病例是不多的,但應在可能利用時,做好這一手術。

8 適應

膽囊瓣修復術適用於因胃、十二指腸切除術,肝外傷的清創性切除術或肝外膽管的手術造成的肝外膽管(位於膽囊管開口水平以下者最爲適宜)損傷,如膽囊壁血供良好、無較重的炎症纖維增生,而膽管損傷的範圍不大,遠端膽管結構正常的病人,可選用膽管壁狹窄切開後的膽囊瓣修復術

9 禁忌症

1.膽管狹窄重,近於閉鎖,而遠端膽管狀況不佳,或膽管壁增厚,內腔細小不能滿意縫合者。

2.急性膽管炎發作時。

3.膽囊壁血供不良,與周圍粘連不易分離或囊壁瘢痕化增厚者。

10 術前準備

1.詳細瞭解病史。膽道疾病病人多有長期反覆發作病史,對每一次發作情況應詳細詢問誘因、發作有無絞痛發熱發冷、黃疸及持續時間、治療情況等;對曾經施行過膽道手術的病人,應對每次手術的詳細情況,手術中的探查發現、所施手術方式、術後診斷及病理診斷,以及術前術後的影像診斷資料,特別是手術後經T形管膽道造影照片,對提供疾病診斷是可貴的資料;對病人近期的影像資料包括B超、CT、MRI、MRCP以及有關膽道影像資料片,進行認真分析研究綜合判斷,從而得出膽道疾病的初步診斷,進一步的診斷措施,估計所施行的手術方案。

2.術前檢測心、肺、肝及腎功能,查血電解質血糖、血脂、血膽固醇等。

3.對黃疸病人,須檢測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原時間、纖維蛋白原等有關凝血因子,術前肌肉注射維生素K11;對有出血傾向的黃疸病人,術前應積極進行全身支持療法、保肝療法及糾正出血傾向的治療。

4.術前酌情選用影像診斷檢查,包括B型超聲、CT、MRI、MRCP等非侵入性檢查。經以上檢查尚不能對膽道病變獲得基本的診斷依據時,尤其是對一些複雜的膽道疾病,以及進行過多次膽道手術的病人,因術前必須有一清楚的膽道X線片,以確定膽總管乃至肝內膽管的病變性質、部位及範圍,從而設計合理的手術方案均是十分必要的。爲此,可選用ERCP和(或)PTC等侵入性檢查技術。ERCP可清楚地顯示肝內外膽管,可供確定肝內外膽管的病變性質及範圍;但在肝門區膽道梗阻的病人,ERCP則不能顯示近側膽管,並可能在造影后引起上行性膽道感染,可以考慮進行PTC檢查,以達到診斷要求。須強調指出,在合併肝內膽道梗阻或結石的病人,膽道已存在潛在的感染,上述檢查後可誘發急性化膿性膽道炎症,PTC檢查還可併發膽汁漏及膽汁性腹膜炎腹膜腔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因此應儘量採用非入侵性檢查如ERCP,但當沒有此等設備條件時,上述檢查指徵應嚴格掌握,在檢查前應進行必要的準備,如輸注抗生素止血劑等。同時,此等侵入性檢查最好安排在手術前施行爲好,一旦檢查出現嚴重併發症,即可進行手術治療,避免發生嚴重後果。

5.梗阻性黃疸病人手術前PTCD減黃問題。目前國內外意見尚未一致:有的學者認爲梗阻性黃疸多伴有肝功損害及凝血機制紊亂,施行術前PTCD可消除膽道梗阻,改善肝功能;但多數學者認爲惡性梗阻性黃疸,PTCD可丟失大量膽汁,多達每日2000~3000ml,使病人發生嚴重失水及電解質紊亂,同時延誤手術時機;PTCD在2周以上常導致導管化膿感染,以及PTC本身的嚴重併發症,使預期的根治性手術不能進行;因肝膽管結石所致梗阻性黃疸,PTCD多達不到暢通引流;因而不主張常規用PTCD來減輕黃疸,只要病人全身情況尚可承受手術,在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後進行手術爲宜。膽管下端梗阻若能成功地施行鼻膽管術或內置管引流者,因其引流效果較好,併發症率較低,則可以在手術前使用。

6.有腸蛔蟲者術前應進行驅蛔治療。

7.除單純膽囊切除或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外,術前應放置胃腸減壓管;對複雜的膽道手術或全麻下長時間膽道手術,術前宜放置尿管,便於觀測尿量

8.複雜的肝膽手術估計手術中可能大量失血者,如高位膽道梗阻併發膽汁性肝硬化靜脈門靜脈高壓門靜脈高壓症、複雜的肝內外膽管結石或病人全身情況危重者,爲保證良好的輸液通道和必要時術中快速輸血補液,可予麻醉後行頸內靜脈穿刺,經深靜脈插管輸液

11 麻醉體位

全身麻醉或持續硬膜外阻滯麻醉

臥位

12 手術步驟

1.切開狹窄處膽管,並向上、下延長膽管切口1cm(圖1.11.4.1.3-1),以5-0細線充分縫扎止血,並留置膽管壁牽引線。

2.自肝牀上完整地分離膽囊,充分保留其壺腹前壁的血供,切除膽囊之大部,而留下壺腹部前壁,並加以裁剪,使之大於膽管切口1~1.5cm,或在完成膽囊瓣與膽管切口內側壁之修補縫合後,再做最後剪裁(圖1.11.4.1.3-2)。

3.將帶血管蒂的膽囊瓣向膽管切口旋轉,以完成膽管狹窄處切口的修補。一般先縫合膽管之內側壁,再漸次縫合上、下緣及外側壁,完成對狹窄處之修補。

修補完成後,在狹窄處膽管之另一端,置入一T形管,完成對狹窄修復處的支撐引流(圖1.11.4.1.3-3)。

13 中注意要點

1.應注意狹窄處上下膽管的結構、狹窄的長度、上下膽管壁的厚度及內徑。

2.切開範圍應長於狹窄處膽管1cm以上。

3.應充分保證膽囊瓣的血液供應,血管蒂應寬鬆而無張力,更不能扭曲。

4.膽囊瓣的修補縫合應平整,一般先縫合膽管切開之內側壁,再完成外側壁的縫合。如膽囊瓣留置太多,則呈憩室樣,不利引流;若窄小,則不利於膽管狹窄切開處的擴張,使手術失效。

14 術後處理

膽囊瓣修復術術後支撐引流管應留置半年以上。

15 併發症

膽汁漏。應放置肝下引流。

再狹窄形成。應通過長期隨訪來判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