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膏

呼吸系統藥物 呼吸系統中成藥 藥物 鎮咳、祛痰及平喘藥 中成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pá yè gāo

2 英文參考

Extractum Folii Eriobotryae Inspissmatu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枇杷葉膏藥典標準

3.1 品名

枇杷葉膏

Pipaye Gao

3.2 處方

枇杷葉

3.3 製法

枇杷葉,加水煎煮三次,煎液濾過,濾液合併,濃縮成相對密度爲1.21~1.25 (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200g或蔗糖200g,加熱使溶化,混勻,濃縮至規定相對密度,即得。

3.4 性狀

本品爲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3.5 檢查

3.5.1 相對密度

應爲1.42~1.46(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F)。

3.5.2 其他

應符合煎膏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F)。

3.6 功能與主治

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於肺熱燥咳,痰少咽乾

3.7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3.8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3.9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4 枇杷葉膏介紹

4.1 藥品名稱

枇杷葉膏

4.2 藥品漢語拼音

Pipaye Gao

4.3 劑型

每瓶50g,100g,125g,180g,240g,250g。

4.4 性狀

枇杷葉膏爲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4.5 枇杷葉膏的主要成份

枇杷葉

4.6 枇杷葉膏功能主治

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於肺熱燥咳,痰少咽乾

4.7 枇杷葉膏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4.8 注意事項

1.忌菸、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風寒咳嗽者不適用。

3.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核患者出現咳嗽時應去醫院就診。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服藥期間,若患者發熱體溫超過38.5℃,或出現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去醫院就診。

7.服藥7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8.對枇杷葉膏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9.枇杷葉膏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1.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4.9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4.10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5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之枇杷葉膏

5.1 方名

枇杷葉膏

5.2 別名

枇杷膏

5.3 組成

枇杷葉去毛)5斤,川貝5兩,蓮子去心)10兩,麥冬10兩,紅棗10兩,天冬5兩,生地10兩,玄蔘(去節)10兩。

5.4 功效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之枇杷葉膏具有清熱,化痰,止嗽之功效。

5.5 主治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之枇杷葉膏主治虛熱咳嗽氣逆喘促咽腫聲啞,口燥舌幹痰中帶血。

5.6 用法用量

每服1兩,開水衝下。

5.7 製備方法

熬汁去滓,將汁煉至滴毛頭紙上,背面不陰爲標準,收清膏,每清膏1斤兌蜜2斤,收膏裝瓶。

6 《中國醫學大辭典》之枇杷葉膏

6.1 方名

枇杷葉膏

6.2 別名

枇杷膏

6.3 組成

枇杷葉不拘多少(刷去毛)。

6.4 功效

《中國醫學大辭典》之枇杷葉膏具有止咳,潤肺、清熱之功效。

6.5 主治

《中國醫學大辭典》之枇杷葉膏主治肺熱久嗽頓嗽乾嘔氣逆咽痛聲啞,及痰中帶血。

6.6 用法用量

清水煎濃汁,去滓濾清,加冰糖成膏

6.7 附註

枇杷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7 中藥成方配本》之枇杷葉膏

7.1 方名

枇杷葉膏

7.2 別名

枇杷膏

7.3 組成

枇杷葉100斤。

7.4 功效

中藥成方配本》之枇杷葉膏具有潤肺止咳之功效。

7.5 主治

中藥成方配本》之枇杷葉膏主治新久咳嗽,痰粘氣逆

7.6 用法用量

每次5錢,1日2次,開水沖服,小兒減半。

7.7 製備方法

枇杷葉洗淨入鍋,加水十倍,煮8小時,去葉取汁,濾清去腳,以絲棉篩濾入鍋內,加白蜜40斤,煉熟濾過,收膏,約成膏38斤。

7.8 附註

枇杷膏(《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