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茯苓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zhú fú líng tāng

2 《雞峯》卷十八:白朮茯苓湯

2.1 別名

白朮湯

2.2 處方

白朮4兩,茯苓2兩,甘草2兩。

2.3 製法

上爲粗末。

2.4 功能主治

支飲,通利小便。主飲積胸痞,痰停膈上,頭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煩忪悸喘咳嘔逆體重脅痛腹痛腸鳴,倚息短氣,身形如腫。及時行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振振身搖;脾虛泄瀉,脈緩者。

2.5 用法用量

白朮湯(《醫略六書》卷二十五)。

2.6 各家論述

醫略六書》:瀉由乎溼,脾土虛弱,不能制御於中,故偏滲大腸泄瀉不止焉。白朮崇土燥溼茯苓滲溼和脾,炙草緩中益胃,兼益中州之氣也。水煎溫服,使溼去土強,則脾能健運而敷化有權,泄瀉無不自止矣。此健脾滲溼之劑,爲脾虧泄瀉之專方。

2.7 摘錄

《雞峯》卷十八

3 《醫統》卷三十五引《機要》:白朮茯苓湯

3.1 處方

白朮5錢,茯苓5錢。

3.2 功能主治

溼瀉,或食積溼熱作瀉,脾胃虛弱,不能剋制水谷,溼盛作瀉者。

3.3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食前服。

3.4 各家論述

醫方考》:脾胃者,土也。土虛則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於胃而生溼矣。經曰:溼盛則濡瀉。故知水瀉之疾,原於溼也。白朮甘溫而燥,甘則入脾,燥則勝溼;茯苓甘溫而淡,溫則益脾,淡則滲溼,土旺溼衰,瀉斯止矣。

3.5 摘錄

《醫統》卷三十五引《機要》

4 蘭室祕藏》卷中

4.1 別名

白朮湯

4.2 組成

白朮1兩,白茯苓1兩,半夏1兩,炒曲2錢,麥糵面5分(炒)。

4.3 功效

實脾胃。

4.4 主治

胃氣弱,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身重有痰,噁心欲吐。

4.5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大盞,加生薑5片,煎至1盞,去滓,不拘時候服。

4.6 附註

白朮湯(《普濟方》卷二十五)。

5 《外臺》卷八引《範汪方》

5.1 組成

白朮5兩,茯苓3兩,橘皮2兩,當歸2兩,附子(炮)2兩,生薑4兩,半夏4兩(切),桂4兩,細辛4兩(一作人蔘)。

5.2 主治

胸中結,痰飲澼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

5.3 用法用量

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次服。服3劑良。

5.4 製備方法

上切。

5.5 用藥禁忌

羊肉、餳、桃、李、雀肉、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物。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