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學科名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yī pí fū kē xué

2 英文參考

der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er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Dermatology of TCM

3 註解

中醫皮膚科學(der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爲中醫外科學的分支學科[1],是研究皮膚疾病診治與預防的臨牀中醫學[2]中醫皮膚科學中醫理論闡述皮膚科所屬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2]

中醫皮膚病的症狀和流行情況很早以前就有大量的記載,但歷代古典醫書中,皮膚病隸屬於外科學範疇[2]

皮膚病是指肉眼能察覺到的,出現在皮膚上的各種顏色、形態感覺異常的疾病,包括生物源性皮膚病(疥、疣、麻風等)、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漆瘡等)、職業性皮膚病(手足皸裂等)和其他類皮膚病(白癜風斑禿等)[2]

皮膚病淵源已久,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即有“疥”,“疕”等皮膚病的記載。周禮(約公元前1122年左右)記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疳首疾,夏時有癢疥疾……”又“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癘”。說明當時對於一些皮膚病的流行季節已有詳細觀察。但歷代古典醫書中,皮膚病隸屬於外科學的範疇。

皮膚病是指肉眼能夠察覺到的、出現在皮膚上的各種顏色、形態感覺異常的疾病,包括生物源性皮膚病(疥瘡麻風浸淫瘡、疣等)、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漆瘡等)、職業性皮膚病(手足皸裂瘡、水漬瘡等)和其他類皮膚病(翻花瘡白癜風瘙癢病痤瘡斑禿酒渣鼻等)。

中醫皮膚科學的近著有趙炳南的《簡明皮科病學》等。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7.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