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慢性中耳炎鼓竇切開術

手術 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手術 中耳手術 耳鼻喉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g ér màn xìng zhōng ěr yán gǔ dòu qiē kāi shù

2 英文參考

antrostomy of chronic otitis media of the infant

5 分類

耳鼻喉科/中耳手術/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手術

6 ICD編碼

20.4901

7 概述

嬰兒期僅有鼓竇,乳突尚未發育,2歲後乳突氣房逐漸發育,至6歲時乳突氣房有了較廣泛的擴展。故2歲以內的嬰幼兒一般不發生急性化膿性乳突炎,而出現急性化膿性中耳鼓竇炎。其臨牀特點爲:①全身症狀較重,發熱體溫可達40℃以上,可發生驚厥,常伴噁心嘔吐腹瀉消化症狀。由於2歲以內嬰幼兒的巖鱗縫尚未閉合,且中耳黏膜與硬腦膜間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聯繫,故中耳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可影響其鄰近的硬腦膜,出現腦膜刺激徵,稱假性腦膜炎,嚴重者可引起顱內併發症;②嬰幼兒不會訴說耳痛,常表現抓耳、搖頭、哭鬧不安;③耳流膿,但由於嬰幼兒鼓膜較厚,富於彈性,不易穿孔,也可不流膿,甚至鼓膜充血腫脹亦不顯著,對這種徵象要提高警惕;④嬰幼兒鼓竇外壁較薄,並分佈細小的篩狀孔區,鼓竇內炎症可表現耳後軟組織水腫骨膜下膿腫。當嬰幼兒急性中耳炎時,鼓竇黏膜也常有炎症,絕大部分經抗生素治療、鼓膜穿孔鼓膜切開膿液引流通暢後,感染得以控制痊癒,僅有極少數病例經採用上述措施治療無效,須行嬰幼兒鼓竇切開術,其目的是清除鼓竇內病變組織,使鼓室引流通暢,預防顱內、外併發症。

8 適應

嬰兒慢性中耳炎鼓竇切開術適用於:

1.2歲以內嬰幼兒患急性化膿性中耳鼓竇炎,經抗生素治療,已有鼓膜穿孔鼓膜切開後,耳仍流膿不止,出現發熱嘔吐腹瀉中毒症狀腦膜刺激症狀

2.嬰幼兒急性化膿性中耳鼓竇炎出現耳後腫脹或耳後骨膜下膿腫瘻管面癱等併發症者。

9 術前準備

1.改善全身一般情況,對嘔吐腹瀉者適當靜脈補液,以糾正電解質紊亂。高熱者行物理降溫等。

2.採用抗生素靜滴,以控制感染

3.術側耳周常規剃髮。

4.按全麻常規準備用藥,術前6h禁食。

10 麻醉體位

麻醉:可採用基礎麻醉,輔以局麻,亦可氣管插管全麻。

體位:平臥,頭偏向對側,術耳向上,肩部墊小枕,注意體位使保持呼吸道通暢。

11 手術步驟

11.1 1.切口

幼兒乳突尖尚未發育,莖乳孔位置表淺(圖9.2.2.3-1A),因此耳後切口與成人有所不同,切口下端應止於相當於外耳道口下緣水平線上,並稍向後移,距耳廓下端附着處約1.0~1.5cm(圖9.2.2.3-1B),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骨膜。如有骨膜下膿腫瘻管,應逐層切開。

11.2 2.分離骨膜暴露骨皮質

切口以電凝或結紮止血後,用骨衣剝離器於切口向前、後分離乳突部骨膜,前至骨性外耳道後緣,上至顳線骨嵴下緣,暴露外耳道後上棘、篩區及外耳道上三角(圖9.2.2.3-2)。此時常見篩區骨面充血、滲血、膨隆,或形成瘻管,有膿液溢出。

11.3 3.進入鼓竇

採用刮匙或電鑽於顳線下、外耳道上棘後上方篩區處,即外耳道上三角區刮(磨)開骨質層,如有骨炎、骨質疏鬆,很容易刮開進入鼓竇,嬰幼兒鼓竇常比成人淺,約距骨面2~4mm,骨壁很薄。如骨面有瘻管形成,可用探針探入腔內,用刮匙或咬骨鉗、電鑽、骨鑿去除瘻管周圍骨皮質(圖9.2.2.3-3)。

11.4 4.清除病變組織

用刮匙輕輕刮除鼓竇及鼓竇入口肉芽,小心刮除疏鬆、易出血的骨炎骨質(圖9.2.2.3-4),至顯露質硬、不易出血的骨面爲止,吸除膿液及骨屑,用溫生理鹽水沖洗術腔。

如鼓竇入口過於狹小,妨礙鼓室引流,必要時用小號刮匙伸至鼓竇入口,向前上外方,輕輕刮削以擴大鼓竇入口,但要特別小心,勿伸入上鼓室,以免砧骨損傷脫位

11.5 5.放置引流,縫合切口

鼓竇內鬆鬆填入碘仿紗條或引流管,一端置於鼓竇入口處,另一端留於切口處,以利引流,縫合切口上、中部(圖9.2.2.3-5)。外耳道內填入碘仿紗條,以防術後狹窄。外敷消毒紗布,繃帶包紮。

12 中注意要點

1.2歲以內嬰幼兒乳突尖未發育,莖乳孔位置表淺,耳後切口的下端不能切至耳廓下端附着後的軟組織中,以免損傷面神經

2.新生兒即有發育的鼓竇,而乳突氣房要2歲後逐漸發育,因此,要明確及認清鼓竇的定位標誌,記住外耳道上棘靠後稍上方的篩區及外耳道上三角,如手術進入過後、過下或過上,可損傷乙狀竇、面神經及顱中窩硬腦膜

3.清除病變時操作要輕巧、仔細,打開鼓竇及清除病變組織一般應用刮匙就可完成,使用較大號的刮匙比較安全。注意既要清除病變組織骨質,又不能損傷周圍的重要結構

13 術後處理

1.平臥或側臥位。全麻者按全麻術後常規處理。

2.觀察有無眩暈噁心嘔吐面癱、眼震、頭痛發熱、局部出血等症象。

3.根據手術時從乳突所取分泌物培養情況,用足量敏感抗生素5~10d。

4.術後每日在無菌操作下更換耳外部敷料,根據滲出液情況,3~5d抽出耳道碘仿紗條,抽出外耳道紗條後注意觀察鼓膜充血腫脹是否消退,分泌物是否減少或消夫,以決定耳後是否保持引流。

5.術後5~7d拆除切口縫線。

6.術後10d左右逐漸取出乳突敷料,鼓膜恢復正常後應行咽鼓管吹張,保持管的通暢。

14 述評

1.術後流膿不止  由於乳突氣房內的病竈未徹底除盡,特別是外半規管面神經骨管周圍氣房、竇腦膜角氣房、鼓竇入口、上鼓室有殘留病變組織,致使術後持續流膿。應再次手術,徹底清除病竈。

2.出血  術中損傷乙狀竇壁或前移的乙狀竇,可出現兇猛的靜脈性大出血,應立即填入明膠海綿碘仿紗條加壓。若傷及乳突導靜脈出血亦多,可用骨蠟止血。術中骨面滲血,用鑽石鑽磨即止。切口及做肌骨膜瓣時出血,可用電凝或結紮止血

3.腦脊液漏腦膜炎  術中鑿(磨)開乳突上界位置過高或顱中窩低垂,骨鑿使用不當,致使硬腦膜損傷撕裂,出現腦脊液漏,應即時用細針線縫合硬腦膜,或以顳肌筋膜修補,滴以纖維蛋白粘合劑。在腦脊液漏的情況下,易並發腦膜炎,術後應採用通過血腦屏障的足量抗生素防治腦膜炎

4.面神經麻痹  手術中立即發生面癱,一種可能是局麻藥浸潤面神經,出現短暫面癱,可很快自行恢復,若爲術中清除面神經周圍氣房時,暴露損傷面神經幹,應立即行面神經探查、減壓術。術後數日出面癱,可能系面神經水腫,數日後可自行恢復。

5.傳導性聾  由於術中操作不慎使砧骨脫位所致。可二期施行鼓室成形術重建聽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