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積證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ér jī zhèng

2 註解

小兒積證爲病證名[1]。小兒食物滯久成積,又名傷積[1]。《幼科金針》:“小兒積證,多因哺乳 失調,過食生冷油膩硬物,脾土受傷,停於中脘,或爲風寒所感,或夜臥失蓋,以致積氣停留,面黃腹脹,往來潮熱口渴神倦,多睡少食,肚熱腳冷,大便酸臭,小便短澀者,傷積也。然有乳積食積氣積驚積,須分別之”

參見積滯積滯爲病證名。指宿食不消,停積而滯的疾患。明·丁風《醫方集宜》:“積滯之病,面色萎黃腹脹浮腫,多睡食少,大便滯澀,小水如油,或吐瀉酸臭,皆積之證也。”多由乳食哺養不節,過食生冷、甘肥、堅燥之物,脾胃不能消化,停滯胃腸。外爲風寒所傷,滯而成積。積久不化,則可出現長期低熱不退;發熱時間不規則,或朝熱暮退,或夜重日輕,面黃消瘦;日久失治,則成虛羸。治療:宜消積導滯以治標,補脾理氣以治本。治標,積滯輕用保和丸加減,積滯重而大便祕結不通者,用小承氣湯攻下宿食;治本用異功散化裁。鍼灸可取足三裏關元內庭等穴。按摩分陰陽,推三關,退六腑,推補脾土,掐四橫紋等。[2]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1.

治療小兒積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