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xiàngǔ ST43[中國鍼灸學詞典]
xiàngǔ[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4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4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陷谷 | ||
---|---|---|---|
漢語拼音 | Xiangu | ||
羅馬拼音 | Hsienku | ||
美國英譯名 | Sinking Valley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T43 | |
日本 | 4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E43 | |
富耶氏 | |||
德國 | M43 | ||
英國 | S43 | ||
美國 | St43 |
陷谷爲經穴名(xiàngǔ ST43)[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陷骨。屬足陽明胃經[1]。陷谷爲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木[1]。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體表較大凹陷,穴在蹠骨間隙中,經氣從上而下,故名陷谷[1]。主治面目浮腫,腸鳴腹瀉,足背腫痛,足痿無力,下肢癱瘓,足扭傷,熱病,目赤腫痛,結膜炎,面浮身腫,胸脅支滿,腸鳴腹痛,熱痢,瘧疾,球結膜炎,胃炎,腸炎,腹痛脹滿,腸鳴泄痢,胃脘痛,腸鳴,腹痛,疝氣,腹脹,腹水,面目水腫,上眼瞼無力,腎炎,胸膜炎等。
7 穴名解
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體表較大凹陷,穴在蹠骨間隙中,經氣從上而下,故名陷谷[1]。
凹者爲陷。陷,自高而下也。谷,指兩山間流水之道。經氣自高處之衝陽而走向第2、第3蹠趾關節如阱如谷之處,陷谷之名至爲恰當。[2]
8 所屬部位
足背[3]
9 陷谷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陷谷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4][5]。
陷谷在足背,第二、三蹠骨間,第二蹠趾關節近端凹陷中。正坐取穴[5]。
陷谷位於足背第二、三蹠骨結合部之前方凹陷處;或於內庭穴上2寸取穴[6]。
陷谷穴的位置
10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三蹠趾關節後方,二、三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陷谷在足背,第二、三蹠骨間,第二蹠趾關節近端凹陷中。正坐取穴[6]。
11 穴位解剖
陷谷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短伸肌、第二蹠骨間隙。皮薄,由腓淺神經分佈。皮下布有皮神經及足背靜脈網。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堅韌,其形成的足背韌帶的表面有足背(動脈)網,由跗外側動脈、弓形動脈的分支和腓動脈的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網並借蹠背動脈的穿支與足底動脈吻合。針經上述結構以後,在趾長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間,穿經趾短伸肌至第二蹠骨間隙內的骨間肌。以上諸肌均由腓深神經支配。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腱→趾短伸肌腱的內側→第二骨間背側肌→踇收肌斜頭[8]。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腱→第2骨間背側肌→𧿹收肌斜頭[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3 主治病症
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腫,腸鳴腹瀉,足背腫痛,足痿無力,下肢癱瘓,足扭傷,熱病,目赤腫痛,結膜炎,面浮身腫,胸脅支滿,腸鳴腹痛,熱痢,瘧疾,球結膜炎,胃炎,腸炎,腹痛脹滿,腸鳴泄痢,胃脘痛,腸鳴,腹痛,疝氣,腹脹,腹水,面目水腫,上眼瞼無力,腎炎,胸膜炎等。
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腫、腸鳴腹瀉、足背腫痛、熱病、目赤腫痛[8]。
陷谷主治頭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面浮身腫、目赤腫痛、胸脅支滿、腸鳴腹痛、熱痢、瘧疾、足背腫痛[8]。
陷谷主治腹痛脹滿,腸鳴泄痢,面目浮腫,目赤痛,疝氣,足背腫痛等[8]。
15 配伍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9.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6-57.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09.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9-190.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