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鬱證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zāng yù zhèng

2 英文參考

visceral stagnant syndr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五臟鬱證爲病證名。指臟腑氣鬱結所致的病證[1]。見《證治匯補·五臟鬱證》。《證治匯補·五臟鬱症》:“有本氣自鬱而生病者,心鬱昏昧健忘肝鬱脅脹噯氣脾鬱中滿不食肺鬱乾咳無痰,腎鬱腰脹淋濁,不能久立,膽鬱口苦晡熱,怔忡不寧。”

4 心鬱

心鬱症狀名,五臟鬱證之一種[2]。《赤水玄珠》卷十一:“心鬱者,神氣昏昧,心胸微悶,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黃連石菖蒲。”

5 肝鬱

肝鬱證候[3]肝氣鬱、肝氣鬱結的簡稱[3]。見《赤水玄珠·鬱證門》。肝有疏泄的功能,性喜升發和疏泄,如因情志不舒,惱怒傷肝,或因其他原因影響氣機升發和疏泄,均可引致肝鬱之證[3]。表現兩脅脹滿或竄痛胸悶不舒,脅痛常隨情緒變化而增減[3]。或氣上逆於咽喉,使咽中似有異物梗阻的感覺[3]肝鬱也常影響脾胃,出現肝脾不調的病證[3]。在婦女還可出現乳房脹痛月經不調[3]

6 脾鬱

脾鬱爲病證名,五臟鬱證之一[4]。《赤水玄珠》卷十一:“脾鬱者,中脘微滿,生涎少食,四肢無力。治宜陳皮半夏蒼朮。”

7 肺鬱

肺鬱爲病證名,五臟鬱證之一[5]。《赤水玄珠》卷十一:“肺鬱者,皮毛燥而不潤,欲嗽而無痰。治宜桔梗麻黃豆豉。”

8 腎鬱

腎鬱爲病證名,五臟鬱證之一[6]。《赤水玄珠》卷十一:“腎鬱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濁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

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3.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8.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8.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7.

治療五臟鬱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