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痹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ī bì

2 註解

溼痹   病名。   ①痹病中的一種。《內經》名之曰着痹(《素問·痹論》:“溼氣勝者爲着痹也。”又名肌痹。《證治準繩·雜病》:“溼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症因脈治》卷三:“溼痹之證,或一處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溼變爲熱,熱變爲燥,收引拘攣作痛,蜷縮難伸,名曰着痹,此溼痹之證也。溼痹之因,或身居卑溼,溼氣襲人;或衝風冒雨,溼留肌肉,內傳經脈,或雨溼之年,起居不慎。”《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並治》則謂:“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細者,此名溼痹。”與後世所論溼痹證候有所不同。秦景明《症因脈治》提出溼痹之治,“發汗羌活除溼湯胸滿悶,茯苓湯風溼,蒼防二妙湯寒溼術附湯溼熱,蒼柏二妙丸。”或用除溼蠲痹湯,或用蒼朮薏苡湯去桂心、麻黃;加白朮豬苓澤瀉。參見痹證着痹等條。   ②屬腳氣病之一。龔廷賢壽世保元》將腳氣疼痛不仁者,稱之爲溼痹。參見腳氣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