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疳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兒科學 五臟疳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èn gān

2 英文參考

kidney gan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腎疳:1.五疳之一;2.聘耳的別名。

4 五疳之一·腎疳

腎疳(kidney gan disease[1])爲病證名[2]。是指以下部生瘡,大便滑泄脫肛不收,面色微黑,口渴夜啼手足逆冷消瘦,或見耳內出膿,臭穢,連年不愈爲主要表現的疳證[2]五疳之一[2]。又名骨疳急疳[2]

4.1 病因病機

多系先天不足,察賦虛弱,患有解顱、鶴膝、五遲等病;復因嗜食甘肥,不知節制,以致臟腑伏熱津液耗傷,日久腎陰枯涸而成[2]

4.2 症狀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載腎疳“其候上熱下冷,寒熱時作,齒斷生瘡,耳焦腦熱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瘡,脫肛不收,夜啼饒哭,漸成困重,甚則高骨乃敗。”

4.3 治療

治宜先用集聖丸(方見肝疳條),消疳解毒;繼進九味地黃丸(《證治準繩》:熟地黃赤茯苓山茱萸肉、川楝子當歸川芎牡丹皮山藥使君子肉)[2]滋陰養腎,兼以療疳[2]。如體質極端虛弱,宜大補氣血,用人蔘養榮丸[2]

5 聤耳·腎疳

腎疳聤耳的別名[2]

5.1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勞傷血氣,熱乘虛而入於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聤耳。”

5.2 症狀

保嬰撮要》卷四:“小兒耳內出膿,穢不可近,連年不愈,口渴足熱,或面色微黑,餘謂腎疳症也。”

聤耳僅指耳中出膿帶黃色者[3]。此外,又把其膿帶白色者名纏耳;膿帶青色者名震耳;膿帶紅色者名風耳;膿帶黑色者名耳疳[3]暴病多屬實症,久病多屬虛症[3]

5.2.1 病因病機

實症多由肝、膽、三焦溼熱火毒燻蒸所致;虛症多由腎經虛損所致[3]

5.2.2 辨證論治

風熱致者,耳中多流黃膿[3]。治宜疏風清熱。用銀翹散加減[3]

溼熱上蒸致者,其膿色帶黃,氣味臭穢[3]。治宜清熱除溼[3]。用黃連溫膽湯加減[3]

因肝膽溼火燻蒸致者,膿色亦黃,耳中腫痛;口苦心煩[3]。治宜清瀉肝[3]。用龍膽瀉肝湯加減[3]

肝經血熱致者,膿色青黃或紅黃,耳中腐臭,治宜清熱涼血[3]。用犀角地黃湯加減[3]

腎陰虧損,虛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膿,經年不愈,可伴有頭暈耳鳴聽力下降,舌質紅,脈細數[3]。治宜滋陰降火[3]。用知柏地黃湯加減。外治提膿拔毒[3]

方藥:

熊膽加開水溶化滴耳,一日3~5次[3]

膽礬散:用苦膽(熊、羊、豬之膽等均可)一枚加枯礬,幹後爲末,用時以少許吹入耳中[3]

③蟬衣15g、麝香0.15g研末,以少許摻入耳中[3]

血餘炭冰片等分爲末,以少許摻入耳中[3]

蒼耳子蟲適量,泡麻油中,以油滴耳中[3]。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3]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9.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1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