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陰兩傷

中醫學 中醫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yīn liǎng shāng

2 英文參考

impairment of both QI and Y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氣陰兩傷氣陰兩虛[1]氣陰兩虛證候[1]。常見於熱性病的過程中,如:

1.溫熱病耗津奪液,出現大汗氣促、煩渴、舌嫩紅或幹絳、脈散大或細數,有虛脫傾向者[1]

2.溫熱病後期內傷雜病真陰虧損,元氣大傷,出現神疲形怠、少氣懶言、口乾咽燥、低熱或潮熱,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舌紅苔少、脈虛大或虛數者[1]

3.溫熱病,邪戀氣分,汗出不徹,久而傷及氣液,出現白痦,其色枯白不亮者[1]。此外,亦可見於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1]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0.

治療氣陰兩傷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